唐君毅:20世纪新儒学的一代宗师(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7:11:40 晶报 景海峰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哲学原论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唐君毅着手对中国哲学原典作全面的考论和系统的诠释,历尽十年艰辛,终于完成了一部空前的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这便是六大本的《中国哲学原论》。该著具体分为《导论篇》(1966年)、《原性篇》(1968年)、《原道篇》(1973年)、《原教篇》(1975年)四个分册。这部著作不但奠定了唐氏在当代中国哲学界的崇高地位,同时也使五四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果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有开局之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1932年)有奠基之劳,那么唐君毅的这部有3500页之多的巨著便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所做的一个颇具规模的建构。 《中国哲学原论》之《导论篇》是唐君毅继前一阶段对中西文化的广泛问题加以反省和论述后,再回转来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对中国古典哲学加以诠释的第一本著作。全书分别疏解了“理”、“心”、“名辩”、“致知格物”、“道”、“太极”、“命”等七个范畴。此书写罢,又作《原性篇》——“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由此看出,它并不仅限“性”之一范畴,而是涉及到整个中国哲学中的心性学说,实际上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人性论史,与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堪称是当代这一学术领域中的双璧。 《原道篇》是继上两书之后,再进而对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综摄最广而关联性最大的范畴——道,加以论述的书。这里的“道”,不限于道家,更不是专指《老子》,而是对中国哲学中形而上观念和各种实体学说的一个总综述,故涉及面很广,内容极其丰富。因容量过大,本篇有三大册,占了整个《中国哲学原论》的一半篇幅。第一卷专论先秦哲学中之“道”。第二卷以秦汉魏晋哲学中之“道”为论述对象。第三卷为处理隋唐佛学中的形而上之问题的专著,也是唐君毅研究佛学最为重要的一本著作。《原教篇》是《原道篇》的续篇,专论宋明以降之儒学演进,故副题为: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但该著不同于上述几篇之围绕一中心范畴或观念展开讨论,而是以比较松散的形式泛论宋明一段的儒学思想。此书在论题的专门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方面均不如《原性》、《原道》诸篇。作为一部宋明儒学发展史,亦大逊色于牟宗三的同类著作——四巨册的《心体与性体》。 综观唐君毅第三阶段的著作,虽以整理和疏解中国哲学原典为中心,但思想创发的情趣并没有减退。他明确表示,他做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并不追求现代学术所标榜的纯客观的科学的、或只作历史事实之描述的方式;而是要抒发他本人的思想情感与观念,以自己的生命活动上契于古代圣贤的生命。此即他所谓“即哲学史以为哲学之态度”,这和熊十力研究中国哲学原典的精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这清楚地表明,唐君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史家,而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充满着主动意志和自创精神的哲学家。他坚决摈弃用西方哲学之体系和术语来套用中国哲学的方式,坚持中国哲学的自本性诠释,对现代流行的西式图解之法心存轻蔑。这一背逆时尚的基本立场,使得整部《中国哲学原论》不但因术语古旧、语言艰涩而有与世疏隔之感,并且连实际上存在着的西方哲学之影响,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也无任何的形迹。 心通九境的大判教 唐君毅一生的终卷之作,是两巨册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1977年),这是他毕生学术的总结,也是其超验唯心主义心路历程的最后归宿。其思想,经过道德自我反省、重建人文精神、诠释传统哲学这样三个阶段的漫游之后,最终停泊在心通三界九境的人文心灵世界,以对整个人类文化成果大判教的方式来终局。 这部伟构综摄性的思想进路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人生体验的沉思和道德自我的反省,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人性论的深刻透视和对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呼应,而体证合一生命与心灵的人生之内涵;另一方面是以理智思辩的形式析疏中、西、印三大思想系统中的有关知识、伦理、宗教等问题,而将所有的人文层面都统摄于一超验心灵的序运流转之中。因心灵活动表现出种种的不同,故对心灵世界的观照也就有种种不同的方式,此即本书所谓的横观、顺观与纵观之“观法”。 唐君毅借用了佛家之体、相、用三分法,以明心灵观照的客观对象和心灵自身的主观活动。不同的体、相、用三观,相应于客观、主观、超主客观三界,以此展示出心灵活动的九种境界,此即该著所谓的“心通九境”论。九境依次是:万物散殊境,依类成化境,功能序运境,感觉互摄境,观照凌虚境,道德实践境,归向一神境,我法二空境,天德流行境。前三境属客观界,中三境属主观界,后三境属超主客观界。 这里所说的三界九境,均是由心灵依不同的观照而显,皆为一超验的心灵世界所合摄,故所谓主观、客观之分,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同属于心本论的形而上层面。九境,不但包括了心灵世界的所有层面,而且也统摄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相关的科学知识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文学艺术问题,哲学宗教问题,无不包含在这一庞大的系统之中,由此构成了一个黑格尔式的中国当代的“哲学大全”(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唐君毅先后在文化哲学、中国哲学史等领域作了大量的创发性研究工作,尤其是他晚年的巨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建构了一个心通三界九境的超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哲学中自成一家之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唐君毅大事年表 1909年:出生于四川宜宾柏树溪,其先世籍广东五华,为客家。 1925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熊十力等。 1927年:转入南京东南大学(后改中央大学)哲学系。 1943年:出版首部著作《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论集》,与谢廷光女士结婚。 1944年: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1949年:与钱穆、张丕介等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教务长。 1953年:《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出版。 1958年:负责起草并与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联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1963年:新亚书院改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 1966年:《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出版,此后续出原性、原道、原教诸篇。 1974年:由中文大学退休,专力于新亚研究所的工作。 1977年:《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出版。 1978年:在香港病逝,葬于台北观音山。 □链接·同代撷英录 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33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后,曾在华西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以讲授逻辑学和西方哲学为主。1949年去台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讲授逻辑、中国哲学等课程。 1960年去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主讲中国哲学、康德哲学等。1995年4月病逝于台北。 徐复观 徐复观(1902-1982)原名佛观。浠水人。 徐复观早年求学日本,继而投身军旅,参加抗战,曾为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参与机要,最终从政治圈转向学术界,成为新儒学的重要人物。 1949年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成为20世纪50至60年代台港地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舆论阵地。其代表作有《两汉思想史》、《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文学论集》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张再林:中国古代家的哲学论纲(1)
- 下一篇:李英华: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