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孔子“乐教”的启示

孔子对周公制礼作乐,以安天下十分推崇,因而也格外重视“礼”和“乐”在培养人、教育人中的作用。“乐教”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视“乐教”为人格完善的最高层次。身处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孔子,把“六艺之学”作为讲学的基础内容,把社会人生之学作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他重视向学生传授“诗”、“书”、“礼”、“乐”等经典知识,更重视向学生传授他所谓的“道”,培养学生树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信仰,以担当起“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重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他为学生指出的努力方向和生活道路,这里的“艺”,就是“乐教”的主要内容。孔子反问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仁”,那个“礼”该如何运用呢?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仁”,那个“乐”该如何运用呢?在这里,他提出了培养人、教育人的三个基本要素——“仁”、“礼”、“乐”。在他看来,“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是人的内心世界,是“礼”与“乐”的内在依据。而“礼”与“乐”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仪表仪容、形体形态等等方面,又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达,是“仁”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孔子向来以“礼乐”并称,这是因为二者既有不同的功能,又有密不可分的互补关系。《礼记·乐记》对礼与乐的联系与区别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指出:“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就是说,“礼”的要义是一个“敬”字,其基本功能是规范人的等级、节制人的行为。“乐”的要义是一个“和”字,其基本功能是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一个人如果只有“礼教”而缺乏“乐教”,就会成为一个呆板、拘束的人;如果只有“乐教”而缺乏“礼教”,就会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这两种偏向都不符合“仁”的精神。只有把“礼教”和“乐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内心的“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学“礼”能使人在社会上立得住,而学“乐”才能使这种“立”得以完成。这说明就教化的功能而言,孔子把“乐”看得比“礼”更重要,是一个人品德养成、人性完善的最高层次。
    “乐教”的本质特征在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孔子所说的“乐”是广义的,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等,与我们今天的文艺大体相当。“乐记”认为,禽兽知“声”而不知“音”,普通民众知“音”而不知“乐”,只有受过良好教育而有文化的君子才能知“乐”。“乐”起源于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物刺激有感而发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万物中最为复杂的高等动物,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礼”的教化功能在于培养人的理性自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要立足于世间,就必须学“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才能抵御各种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坚定地追求美好的人生。“乐”的教化功能与“礼”不同,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情感,尔后再深入到人的理性。正如孟子在《尽心上》中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他认为单纯的说教不如音乐能深入人心,从而产生更为深厚的感动、教育作用。实际生活也证明,无论是欢快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振奋,还是悲哀的音乐给人带来的伤感和沉思,都能深深地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学“礼”懂得了规矩以后,还需再经过“乐”的熏陶,才能把它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从而完成“立”的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授途径与方式,是最切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孔子“乐教”的目的所在。
    “乐教”的内容要有选择,尽善尽美是基本标准。按照“立于礼、成于乐”的要求,孔子审视“乐”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善”,一个是“美”。“善”体现的是“仁”,这是政治标准。“美”体现的是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这是艺术标准。相传《韶》是舜所作的乐舞,孔子认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故而对《韶》极为推崇,情有独钟。学生颜渊问他治国的方法,他说,推行夏朝的历法,乘坐商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用舜所作的《韶》这个乐舞。他在齐国时,听了“善”与“美”二者兼备的《韶》乐以后,竟然陶醉到三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而对于郑国的音乐,孔子主张舍弃它,因为“郑声淫”,弥漫着淫秽之气,使听者沉溺而丧志。孔子还特别重视“诗”对于人格完善的重要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是运用有节律、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孔子告诉学生,学诗的作用就在于“兴”、“观”、“群”、“怨”四个字。学诗可以激发人的兴致,培养想象力;可以多识鸟兽草木等大自然之物,提高观察力;可以涵养温柔敦厚的性情,提高在群体中生活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而不流”、“怨而不怒”的胸襟和品格,抒发心中之怨,而又能恰到好处,合乎中道,既无过,又无不及。总之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学诗可以使人思想纯正,宁静而致远,这就是孔子重视诗的作用的根本原因。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既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弘扬,又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当前,学校、社会和家长对美育越来越重视了,这是好事。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单纯为了考艺术类学校”的过于功利化的倾向。我们继承和弘扬孔子的“乐教”思想,就要使美育回归它“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的教化功能。美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和人格完善的最高层次,应当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都得到重视和落实,切不可视之为可有可无之物。
    干部教育也应把美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执政党的干部,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养成好的作风,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很有必要学一点高雅的诗词、音乐、书法、绘画等等,这对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切实做到讲操守、重品行,是大有益处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