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三十年

成龙配套  初具规模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新建学科,从我国第一本新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1981年问世,到去年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第二批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新启动,近30年了。其间,这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学术质量继续提高,同时专业队伍也逐渐形成。举其大者,有1983年和1986年两度列入国家“六五”和“七五”规划的重点图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该书于1996年全部出齐,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入选《中国文库》;有198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部分,编写条目近200个;等等。同时,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不同类型的教材和有关哲学思想的专题史更是异彩纷呈,专业辞书和资料书也为学科建设争得了一席之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其中4卷本的大型专著《马克思主义史》获“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入选《人民文库》;1卷本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先后被列为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以说,这些教材是先前众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进一步展开和深化的结果,也为今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材编写和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实事求是  稳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近30年的学科建设,总体上是一个不断积累、蓄势待发的过程。
    发展,不是直线式上升,不是从一个高潮到另一个高潮,而是有起有伏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近30年看,第一个10年是编写教材和撰写专著并举,为8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酝酿和准备的阶段;进入第二个10年以后,一方面有争相问世的多种类型教材热、社会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办班热,另一方面因为某些学校调整计划,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时减少、人员紧缩甚至课程停开的情况;到了第三个10年,以多卷本《马克思主义史》问世和对马克思主义史整体研究的展开为标志,在学科建设上重新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新世纪之初,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此为契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其他众多学科的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发展,尤其是思想理论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孕育成熟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从世界上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正面临严峻挑战,反社会主义、反斯大林之风形成全球思潮;从我国来看,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拨乱反正还没有完全结束,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理论问题。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在第一本新编教材中,实事求是地把下限写到斯大林执政时期,不急于触及那些尚待总结和尚未作出结论的历史。这本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处理,既突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开创性的奠基作用,也反映了列宁、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前后对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一处理在当时是合适的、主动的,也为随后的历史研究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研究作了一些前期准备和铺垫性工作。
    发展,需要培养一支合格的专业队伍。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论编书还是育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教师和学生,为了提高教学双方的理论素养。从当年参加8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的成员来看,57人中已有10人过世,健在者最年轻的也已近花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新建学科,既有历史短、积累少、队伍小的特点和不足,又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更高要求,如要求有阅读德文版和法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和有关文献的能力,要求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等。这样的人才,既要从年青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选拔培养,也要从有关的课题组成员中选拔培养。
    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学科建设是一个整体,互动互补才能相得益彰。从一个学科的整体来看,既要有教材,又要有专著;既要有大众化的读物,又要有品位较高的学术著作;既要有系统的、翔实的资料书,又要有科学的、准确的工具书;等等。而从一个学科的内涵来看,从它所覆盖的历史来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研究无止境,学科建设也无止境,既要开拓又要深化,要力求门类齐全、视域宽广、成龙配套。而目前的现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大众化读物还凤毛麟角,史料翔实的资料书和准确鲜明的工具书还种类稀少,各种有关的专题史、断代史、人物史尚待有组织地编写出版,不少单薄的环节需要加强、研究的空白和断层需要填补。这说明,我们的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积累,需要时间,更需要研究。
    继往开来  开拓创新
    学科建设的未来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我们充满信心。30年的历史不算长,却有了一个好的起点和好的传统。当务之急是紧紧把握机遇,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建设。
    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应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更科学地总结过去、开创未来。
    科学总结我国近9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历史,特别是总结近60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了中国革命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以整风形式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思想上建设党等思想,并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作出了独创性贡献。只有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
    系统研究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首先要研究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恩格斯为奠定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而作出的艰难探索,研究他们为人类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基础理论是万古长青的,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的真知灼见和科学论断,永远是我们学科建设的珍贵财富。
    一个30年,一个90年和60年,一个160年,是我们学科建设赖以支撑的全部历史。
    我国是一个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近90年历史的东方大国。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60年的历史上占有90个春秋不算少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近60年,毛泽东同志等一批杰出理论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独创性贡献,更加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门学科的分量,学科建设中尊重历史的原则也就更为重要了。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我们要重视160年的历史,更要重视近90年的历史,尤其要重视近60年和近30年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集中了人类的智慧,历史也开辟了创新的前途。重视历史,不仅是重视前人的智慧、重视一脉相承,也是重视开启未来的钥匙,重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前景。
    作者:庄福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