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新问题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真正的哲学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正是那些重大的时代性问题。
    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如果从历史发展的眼光宏观地看,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
    一方面,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电脑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正在迈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地、全方位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娱乐休闲方式。基于数字化、虚拟化、时空压缩化的信息网络技术,人们的能动性、自由度较以前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深度、广度得以前所未有地拓展,人类的生活实践获得了新的活动空间。一种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社会形态——“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正在出现。
    虽然“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是割裂的、对立的,它必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可以看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补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这种虚拟生活愈益独立于现实社会,人们社会生活的某些部分由于网络化而演变为一种独特性的网络社会生活,从而部分地取代现实社会生活的功能。而且,现实社会生活将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网络。因此,如何看待“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地位与性质,如何处理它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如社会形态理论等)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它的认识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代、时代精神,以及具体理论探索和把握的相关点。
    另一方面,与“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发展相关,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迈入一个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包括资本、金融、生产、贸易、服务的全球化。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商品流通,以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的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突破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尽管马克思已经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现代信息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目前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全球化对于社会影响的实质,仍然是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它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视野,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富于意义的新课题。
    社会实践的新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反映现时代生活实践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接受生活实践的检验,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毋庸置疑,相较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当代生活实践的发展有了许多革命性的、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加强,实践的范围大大拓展了,复杂程度大大加强了。人们已经或正在感受到,许多过去人类不可能或尚无条件亲自进行实践活动的领域,现在正渐次对人类打开大门;而许多过去受到时空、物质手段,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制约的活动范围,迄今为止由于虚拟实在的出现而不再构成限制。
    实践方式本身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革命”:由于电脑、网络、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与学习、生活,甚至娱乐休闲等愈来愈一体化了,有时甚至很难将之区分开来。许多“虚拟实践”活动,如绘画作品的电脑创作、衣服的剪裁、远程教学、远程医疗手术、在线游戏,等等,人们可能仅仅只是动动鼠标、击打几下键盘、发出几个指令而已,并未真的“亲自”去做。而且,一系列知识产品,如程序(软件)、“点子”、秘方、设计思想、工艺流程……都已经或逐渐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生产概念、实践概念与认识、思考、知识、思想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联系过去实践与认识、生产与学习、“行”与“知”等的严格区分,且不说对整个哲学的意义,至少对于认识论提出了许多有启示意义的新课题。
    同时,实践一方面愈来愈成为一种大规模协作式的劳动,体现出高度社会化、全球化等特点;另一方面,因为大规模重复劳动变得简单而容易,其劳动价值越来越有限,个性因素反而愈来愈重要。这说明,在实践过程中,人一方面可能被高度异化,沦为“机器的奴隶”、“自动生产线的奴隶”,变得无足轻重,甚至丧失自我;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高度自主、高度创造性的趋势,在新的层次上维护人的尊严,高扬人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在变革着的世界,以及这种变革活动本身——实践的发展,使得哲学赖以生长的基础和前提更新了,使得哲学的内容有了许多新的气象。如何以科学的发展的实践观为基础,更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理论,并反过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迫使人们认真地思考、反复地咀嚼,并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同样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100多年来,现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已经产生了许多革命性的新进展,如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第二次革命”;以混沌、分形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第三次革命”;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重组、克隆技术等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信息技术革命和电脑、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从当代科学技术的肩头望过去,所见到的整体“世界图景”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有些“面目全非”的感觉。例如,反物质,以及“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信息的出现,使得物质观正在不可避免地深化;人机互动、人工智能等的进展,使得哲学的意识观正在悄悄发生改变;由于相对论、量子力学、概率理论等的发现,使得决定论、规律论受到了明显的冲击……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当然不能无视自然科学的革命性发现、经过验证的创新性理论。自然科学基础上的革命性进展,必然导致哲学观、哲学内容、哲学研究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的每一次进展,唯物主义也将改变自己的形式。”置身当前的科技革命洪流之中,唯物主义将如何站在科学的肩膀上,改变“自己的形式”?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拭目以待。
    当代社会价值危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内涵,主要集中在价值批判、文化批判。环顾当今世界的发展,人类正陷入一场新的深刻的、世界范围的文化价值危机之中。例如:
    在“人定胜天”等观念的引导下,在追求最高利润的商品经济驱使下,人类将自然视为征服、改造、利用的对象。这诚然冲破了慢节奏、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使人类依次步入了工业化、现代化之境,然而,掠夺性地对待自然,破坏了曾经和谐宁静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步恶化,人们面临着失去家园的惶然与困惑。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商品经济大潮中,面对严酷的优胜劣汰、生存竞争,个人的利益、需要和欲望得以强化,人与人之间不断发生冲突。这种不和谐,甚至冲突的社会关系,使人们的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相对淡漠,并使人们陷入了忧虑与不安之中。
    伴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他人、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也开始发生变化,“人为物役”成为普遍的事实,这导致人内心的不平衡,普遍产生孤独、苦闷等心理,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已经不能限于某一局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之中,它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地予以考察和反思。
    通过问题研究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
    批判性地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将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提出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可以说,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创新的高度,就取决于它分析和解决重大时代性问题的程度和水平。而对这些问题的合理解答,即是现时代“时代精神的精华”。
    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实践(包括虚拟实践)的新发展,深刻地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要求人们立足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解决问题。高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世界图景”。人类必须依据这些发展,思考自身活动的可能性及其限度。而现代价值危机的凸显,则迫使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重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人身心和谐的社会。
    由于这些时代问题的深刻性、复杂性,以及暴露程度的历史限制,或许我们暂时还无法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一定能在解题的过程中,逐渐触摸到“文明的活的灵魂”,导引我们的事业与时俱进,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作者:孙伟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