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28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热点六:儒学的当代转型 入选理由: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儒学的研究也日益升温。面对社会结构之转变,市场经济之渗透,民主自由之诉求,精神家园之安顿,儒学究竟该如何应对?如何实现自身的当代转型?它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皆成为2007年度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围绕着“儒学与民族精神”、“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儒学与当代社会”等主题,相继举办了不同规模的研讨会,把儒学置于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问题背景下加以考量;一些报刊还开辟了“儒学的当代转型”专栏,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议论。虽然学者们的研究各有侧重,分歧亦在所难免,但就实现儒学的当代转型的基本前提而言,还是达成了不少共识:首先,应当认真研读和诠释儒家经典,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儒学;其次,既要反对“以西释中”,也要反对儒学原教旨主义,要融合西学,开展文明对话与交流。此外,不少学者还呼吁,儒学应面向生活,因时损益,使自身与现代社会相兼容,只有面对时代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儒学才能保持生命力。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探究儒学的普遍性与超越性,发掘儒学的普适价值,特别是作为中华文化体系中兼融诸教的普适化的儒教是儒家文化在当代最有可能的前景。还有不少学者在探讨千年儒学沉浮的同时,指出了儒学复兴与转型的诸多困境。总之,儒学的当代转型将是未来长时期内的一个研究课题。 相 关 链 接 ①张志伟:《“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②李翔海:《论儒学现代转型的两条基本路向》,载《齐鲁学刊》2007年第6期。 ③张立文:《论儒教的宗教性问题(上)、(下)》,载《学术月刊》2007年8月号、9月号。 ④景海峰:《重新定位儒学:从书本走向生活》,载《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20日。。 热点七:经济学视野中的快乐和幸福 入选理由:人类的快乐和幸福是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2007年,经济发展与国民快乐、幸福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始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特别是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快乐、幸福指数,主观幸福感等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研究并举的格局,经济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第二,经济发展与国民快乐、幸福之间的关系成为热门话题,“幸福悖论”问题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第三,幸福指数、主观幸福感研究在前几年积累的基础上,现已为许多地方政府纳入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参考性指标,从而使得构建幸福社会环境成为政府与学术界共同的心声。第四,关于快乐、幸福感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呈现出多视角、多观点的交融与争辩。第五,目前中国学术界在经济增长与国民快乐、幸福之间的研究已经接近国际前沿水平,幸福指数研究也在包括国家统计局在内的多个研究小组的工作下获得进展,并且在经济学、心理学之间对于幸福测量的理论机理与量表设计上呈现出了不同特色,取得了多学科相互支持的成果。在经济与快乐问题受到重点关注的同时,一些经济学学者对于快乐的主客观性问题、快乐与艰苦奋斗以及快乐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问题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它只能以经济为核心,而不可能以快乐为核心,可以有快乐产业的经济学,但不需要有快乐经济学;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是分析人类行为的科学,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恢复快乐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地位将为体验经济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 关 链 接 ①刘正山:《幸福经济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②孙凤:《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载《统计研究》2007年第2期。 ③顾海兵:《我对“快乐经济学”的不同看法》,载《光明日报》2007年6月19日。 热点八:新公共管理研究的新收获 入选理由:新公共管理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90年代中期被介绍到中国后,随着“医疗改革”、“公共部门社会化”在行政领域的试验,学术界对新公共管理的认识和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2007年,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讨论再度成为政治学界、行政学界、管理学界的热点话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相继召开了涉及此议题的研讨会。 归纳起来看,学者们在此问题上有着三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旨在提高政府绩效的公共行政理念,可以为解决政府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方法和制度上的视野,对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在中国的公共行政领域引入企业化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并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另一种观点则对新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提出质疑,认为新公共管理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强调微观组织效益的经营方法而不是国家治理的大法,不能拿来与国家管理理论相提并论,新公共管理中企业家型政府、公共部门私有化等理念有可能导致公共领域的一些道德和价值问题,可能会削弱国家的政府职能甚至使国家能力下降。第三种观点则持折衷看法,认为新公共管理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各方面还不十分成熟,应当借鉴和吸收新公共管理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的内容,摒弃它的“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总的来说,作为一种全新的、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政府运作模式,新公共管理如何在中国的土壤上“开花”、“结果”,学术界还在探讨和争论之中。 相 关 链 接 ①周敬伟:《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困境》,载《学术界》2007年第1期。 ②陈振明:《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③蓝志勇:《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热点九:都市化进程的学术镜像 入选理由: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今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因此也成为近年来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对象。2007年,相关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一是在区域经济社会研究方面,以大都市与城市群为中心的相关研究异军突起。既有关于大都市区内的经济冲突、社会冲突与环境冲突的研究,又有都市经济圈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的各种应用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同时,国内首个“都市化进程报告”也正式亮相。二是在城市化研究方面,由于农业人口向大都市与城市群的大规模迁移,使得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模式成为新的学术热点。三是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面对全球人口激增、能源危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模式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使得作为新型都市经济要素与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文化产业备受学术界瞩目,城市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基础与应用研究迅速升温,并越来越向着具体化与深入化的方向发展。四是在城市发展方式上,与传统的政治型、经济型城市不同,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代表、以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文明标志的“文化都市”的提出与理论研究,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战略框架。 相 关 链 接 ①单霁翔:《略论开展城市文化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载《中国文化报》2007年1月22日。 ②叶裕民主编:《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③杨吉华:《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热点十: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建设与走向 入选理由:2007年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热点纷呈,但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中国思想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中国思想史学科本身的特征和研究方法等根本性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学者们讨论了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思想史等学科之间的融通问题。一些哲学史研究者认为,哲学史研究注重哲学自身的逻辑展开,但却忽略了哲学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应当在哲学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之间加以沟通;一些思想史研究者则认为,思想史研究在立足于历史学科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与哲学史、文学思想史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多元文化综合是学术研究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在思想史学科内部,学者们就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建设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关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多数学者认为,它不仅包括经学思想、诸子思想、宗教思想,而且也包括科技思想等;也有学者指出,还应该注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直接对象与间接对象问题。关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任务,学者们认为,应该既关注现实问题,又立足于思想史研究,注意它与哲学学科任务的不同。关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很多学者认为,应注意思想与社会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提出,应该采用新的能同时体现真理与境界两个尺度的“格局分析法”,也有的学者更强调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技术性特征。 相 关 链 接 ①方光华、胡列清:《思想史研究需要引入“格局分析法”》,载《华夏文化》2007年第1期。 ②张荣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载《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2007年第1辑。 ③湛风、斯人:《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载《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王安石颁三经新义
- 下一篇:中国哲学——太极几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