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1996—2000年国内道教研究成果综述


    以往国内道教研究比之佛教研究较弱;但以两种《中国道教史》①的出版为标志,道教研究迈入空前繁荣的境界。1996年以来,随着新秀的推出和“票友”的激增,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呈现出全面展开的新景观,研究成果之丰赡,前所未有。笔者孤陋寡闻,见识有限,仅所知道的专著、论文集、工具书、资料汇编和通俗读物大约在40部上下(含台湾版书),比较1979—1990年每五年15部左右,在数量上是大大增加了。其内容,论述道教思想的有卢国龙著《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7年)、陈鼓应著《易传与道家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胡孚琛、吕锡琛著《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潘显—《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卿希泰著《续·中国道教思想史纲》(1999年)、吕鹏志著《道教哲学》(台湾文津出版社2000年)等;论述道教文化的有柳存仁著《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张广保编《超越心性——20世纪中国道教文化学术论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詹石窗著《道教术数与文艺》(台湾文津,1998年)等;论述道教修炼与科学的有陈国符著《中国外丹黄白法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容志毅著《中国炼丹术考略》(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田诚阳著《仙学评述》、《仙道入门》、《中华道家修炼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马济人著《道教与炼丹》(台北文津,1997年)、盖建民著《道教医学导论》(中华道统出版社1997年)、张钦著《道教炼养心理学引论》(巴蜀书社1999年)等;论述道教史和当代道教的有刘锋、臧知非著《中国道教发展史纲》(台北文津,1997年)和李养正主编《当代道教》(东方出版社2000年)等;论述道教经典的有丁培仁著《道教典籍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等;论述敦煌文书则有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湾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等;论述道教科仪的有张泽洪著《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等;论述道教伦理的有姜生等人著《明清道教伦理及其历史流变》(四川人民,1999年)、陈霞著《道教劝善书研究》(巴蜀,1999年)等;论述道教与文学的有苟波著《道教与神魔小说》(巴蜀,1999年)等;论述道士的有多人合著的《中国历代名道》(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等;论述三教关系的有唐大潮著《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宗教文化,2000年)等;一般性介绍的有中国道教协会编《中国道教风貌》(宗教文化,1999年)、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编《中国道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1999年)和龚鹏程著《道教新论二集》(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等;工具书则有卿希泰、詹石窗主编的《道教文化新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资料汇编则有龙显昭、黄海德主编的《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四川人民,1997年);论文集则有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编《道教神仙信仰研究》(上下册,中华道统出版社2000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出版的《道教文物》(1999年)是第一部有关道教文物的图册,印制精美,图文并茂,有很高的学术资料价值。
    自1999年起,为了奖掖新人,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组稿、香港圆玄学院资助,巴蜀书社开始出版一套“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第一批出版的道教研究专著有黄小石《净明道研究》和前述张钦、陈霞、张泽洪、苟波的著作。
    研究成果的增多也表现在论文数上,据不完全统计,1996—2000年学术论文达400余篇。《宗教学研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发表的论文最多,继续发挥其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刊物的优势。就研究的内容而言,道教史(含道派、人物)和道教思想依然占有最大比重,有关论文分别各有50余篇。其次是道教与文学艺术的研究得以展开,这方面的论文约40余篇。此外一般道教文化,道教修炼、养生、医学,道教符箓、斋醮、术数、戒律,道教与民俗、地志、旅游,道教文献、文物等等方面的论著,所占的比重也较大。
    1.道教史研究——东汉早期道教史曾经是道教研究草创期讨论最多的话题,近年来这方面的论述有所减少,仅有刘昭瑞〈论“黄神越章”:谈黄巾口号的意义及相关问题〉(1996)、汤其领〈张陵蜀地创道初探〉(1997)和方诗铭〈黄巾起义的一个道教史的考察〉(1997)等少数几篇论文。可注意者,是李申、姜生主张将道教史的开端提前到西汉的意见。李申〈三教关系论纲〉(1996。后在1999年〈黄老、道家即道教说论纳〉重申)说:“汉初黄老,乃是道教的真正起点。”他否认方士与张角、张鲁有联系,认为“他们不是道教的前身”,而不过是“同道者”。但如何解释道教所具有的显著的神仙方术特征,他说:“以长生为目标促进了道教的方士化,方士化的后果之一就是《老子》地位的降低。”照他文中的意思,长生丹术和黄老结合似乎发生在葛洪以后。他还以“道教”一词本指儒教(这一点早有人指出),从寇谦之开始,“黄老”、“道家”与“道教”这三个名词才合成一个概念为据,来论证自已的观点。姜生也力主道教西汉成立说,但所持理据(如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等等)与李申迥异。与上述观点相反,王育成根据东汉文物考古资料频繁出现“天帝使者类道人”等情况(其中也有一些可疑的证据,如《肥致碑》,近来有人撰文指出其为赝品),认为他们(过去研究者统称他们为“方士”)是现知最早一批从事道教活动的人物(见〈东汉天帝使者类道人与道教起源〉一文,1999)。在他之前,张勋燎则直以东汉中原镇墓文(张勋燎称之为“解注文”)为天师道遗痕,并推论天师道创建于河南、陕西,然后传入蜀中(〈东汉墓葬出土的解注器材料和天师道的起源〉,1996)。
    东晋南北朝是道教上层化、定型化和大发展的时期,国际汉学界和宗教研究者对此期道教史研究历来十分重视。相比之下,在我国则是一个薄弱环节。近五年来,魏晋南北朝道教史研究有孙明君〈嵇康与文士道教〉(1996)、李丰懋〈六朝道教的终末论〉(1996。此与小林正美〈东晋时期道教的终末论〉同题,写成大约同时)、刘伟航〈寇谦之与陶弘景道教改革比较研究〉(1997)、张承宗〈六朝道教人物杂传述要〉(1998)等不多几篇论文,另以道教神话、文物、文献为题的几篇论文也在这断代范围内。李丰懋是台湾著名道教研究学者,他在文章中从汉代的宇宙周期说、天师道派的末世论、上清派的阳九百六说及灵宝派的劫运说四个方面,考论六朝道教终末论的源流、思想内容,认为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充满创发力的时期,基于外在环境的困厄,促使各道派中人都试图提出一套宇宙解脱模式,并强调末世的来临。作为一种终末论架构,流传千百年而变易不大,成为道教的共同教义。此外,王青〈论西域文化对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影响〉(1999)也拓展了国内研究视野。
    唐宋间道教史仍然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论文有贾剑秋〈论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1996)、张志哲〈道士陈抟述略〉(1996)、李刚〈唐太宗与道教〉(1997)、〈唐高祖创业与道教图谶〉(1998)、王永平〈论唐代道教内道场的设置〉(1999)、张泽洪〈唐代道教规模辨析〉(1997)、唐代剑〈论林灵素创立神霄派〉(1996)、〈宋代道冠紫衣、师号制度〉(1997)等文,与许寿霖〈张伯端若于历史问题辨〉(1997)、卿希泰〈宋高宗与道教〉(1998)、〈宋孝宗与道教〉(1998)、〈天心派初探〉(1999)、〈神霄派初探〉(1999)、韩小忙〈试论道教在西夏的地位和影响〉(1999)。其中唐代剑论林灵素创立神霄派一文,推翻“王文卿创派”旧说,较有新意,引用资料丰富,证据确凿。天心派,过去陈兵、丁培仁皆有论述,卿希泰在他的新论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韩小忙文填补了西夏道教史研究的空白。
    金元明清道教史研究也较强,主要有程越〈金元时期全真道宫观的道士生活〉(1997)、〈元朝政府管理全真道宫观的机构和职权〉(1997)、王志忠〈道教龙门派源流考略〉(1997)、张应超〈简论丘处机传道中对全真道发展的贡献〉(2000)、黄小石〈略论宋元新道教的主要特征〉(1998)、刘跃进〈道教在元朝的流传与江南民歌隐语〉(1996)、卿希泰〈杜道坚的生平及其思想〉(1997)、;罗卡〈试论明王朝对道教的管理〉(1999)、曾召南〈明清茅山宗寻踪〉(1997)、杨立志〈明帝与武当山宫观经济考述〉(1998)、〈明代帝王与武汉道教管理〉(1998)等文,而对民国以后的道教则很少有人论及。
    此外,有关国外道教史的研究论文也不多见,只有两三篇且均为译文。
    2.道教思想研究——这方面的论述,仅就新课题、新观点(或有争议的观点)而言,如瀚青论《老子想尔注》的教育思想(1996)、胡会林论道家道教出世心理(1996)、李霞论道家与禅宗的解脱观(1996)、李刚、简明论重玄学(1996)、潘显一论“道教美学”的系列论文(1997年以后)、曹念明论成仙观与汉字(1997)、连镇标考述《易林》的神仙思想(1997)、李刚评介《道教义枢》思想(1997)、徐小跃论“老庄思想是道教的理论基础”(1997)、邝国强(1996)和孙亦平(1997)论全真道心性学说、台湾学者林国雄以新儒家的眼光论《老子》之道和仁义思想(1997、1998)、张卫军论《道德经》中的私欲观(1997)林伟国论《太平经》的民众政治思想(1996)、龙晦论《太平经》中的儒家思想(1996)、澳大利亚学者芭芭拉论《太平经》中财富与贫困的概念(1999)、张广保论《太平经》“内丹道的成立”(1999)、孙亦平论《太平经》的妇女观(1998)、韩国学者尹灿远论《太平经》的“皇天”观念(1999)、香港学者饶宗颐论“道教创世纪”(1999)、台湾学者李丰懋论“道教的终末论”(1996)、日本学者加藤千惠论内丹思想的起源(1997)、孙亦平论仙学的理论转型(1998)、张晓粉论道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1998)、李刚评介成玄英的无心论(1998)、王宜峨论陈抟思想(1998)、曾召南论朱权思想(1998),李刚、葛兆光和张钦等对道教生命哲学的思考(1999),及郭东升论道教的生存观(2000)、唐大潮论王常月修道思想(1997),还有杨伟立评“神仙道理论的贫困”(2000)等,都有程度不等的参考价值。由上论题可见,《太平经》思想研究一直是久热不退的课题。值得一提的是,饶宗颐文基于比较宗教研究,这一思路跟李丰懋等相似。他认为,道教徒非常关心人类的原始;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氏最先出现于四川;《化胡经》所言创业之事可能出自“盘古传”;而道教的开辟说也有取于佛经。该文未能充分引用道藏和敦煌道经的材料,是其美中不足。
    3.一般道教文化——论文有胡孚琛〈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1996)、张志哲〈道教与人文精神〉(1996)、刘慧〈泰山封禅与道教〉(1996)、刘兴邦〈论陈白沙的道家文化〉(1996)、曹念明〈道教的成仙观与汉字:以葛洪为个案的研究〉(1997)、林植汉〈闻一多与道教文化〉(1997)、俞理明〈道教典籍《太平经》中的汉代字例和字义〉(1997)、张松辉〈文天祥与道教〉(1997)、李刚〈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1998)、卿希泰〈道教文化研究经验谈〉(1998)、赵匡为、王宜峨〈关于道教在二十一世纪使命的思考〉(2000)等等。附带一提:2000年在《中国道教》上刊登了多篇关于道教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讨论文章,张继禹道长的“生活道教”主张引起了争议。
    4.道教与文学艺术——论述很多,如张振军〈论道教对中国传统小说的贡献〉(1996)、刘守华〈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1996)、韦金满〈从《小山乐府》看张可久的道家道教思想〉(1996)、赵康太〈论琼剧与道教的关系〉(1996)、张松辉与申载春同题的〈道教与唐传奇〉(1997)、甘绍成〈正一音乐与全真音乐的比较研究〉(1996)、蒲亨强〈道教音乐特征简论〉(1996)、〈道教科仪音乐历史考察〉(1997)、〈阴桑清韵:道教音乐审美风格论〉(1998)、〈道教音乐观论略〉(1998)、丁培仁〈从吴镇画骷髅说起〉(1996)、〈道教与中国画略论〉(1996)、〈从黄公望《写山水诀》看道教的悟性思维方式〉(1998)、詹石窗〈论道教对宋诗的影响〉(1996)、〈王重阳诗词创作略析〉(1997)、〈简论道教对传统戏剧的影响〉(1997)、苟波论道教与“神魔小说”的多篇论文(1997—1999)、王定璋〈道教文化与唐代诗歌〉(1997)、刘尊明〈唐五代词与道教文化〉(1997)、张松辉〈道家道教与司空图〉(1997)、〈论徐渭的道士身份及其与道家道教的关系〉(2000)、杨晓勋〈关于道教音乐内涵的实用性的理解〉(1999)、郭顺玉〈试论元诗:“四大家”与道教的关系〉(1998)、朱冠华〈李白诗道教思想二题〉(1999)、柯伦〈论楚地古道教与《楚辞》浪漫主义〉(2000)、李小荣《略论变文讲唱中道教之长生思想的来源与表现》(2000)、熊笃人〈罗贯中笔下的道教先驱者〉(2000)等等。
    5.符箓、斋醮、术数、戒律——前三项研究近五年来也开始升温,如詹石窗〈论道教拟兆〉(1996)〈论道教神仙形象与易学符号之关系〉(1999)、王育成〈文物所见中国古代道符述论〉(1996)、李远国论道符的分类、结构和笔法的两篇论文(1997、1998)、张泽洪〈论科教三师〉(1998)、谢金良〈周易与签诗的关系初探〉(1997)、赖宗贤〈台湾的醮祭与符咒〉、柏登基〈台湾道教科仪与炼养〉(1998)等等。而强昱〈《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的律法精神〉(2000)是不多见的论戒律的论述,这与道教大量的戒律不成比例。
    6.修炼、养生与医学——论述也较多,但关于内丹和气功主要集中在1998年以前。例如,李大华〈论彭晓的“还丹”说及其“数”论〉(1996)、韩建斌〈葛洪的养生术〉(1996)、蒋力生〈论道教服食方的价值和影响〉(1996)、郭树森〈中国道教医学论略〉(1996)、陈广忠〈道家先驱与养生论:彭祖考〉(1997)、旷文楠〈道家保健体育的历史新使命〉(1997)、王卡〈《黄书》考源〉(1997)、盖建民〈道教医学概念辨析〉、〈道教医家杨上善、王冰考论〉(1997)、加藤千惠:〈《真诰》中存服日月法〉(1997)、〈《老子中经》与内丹思想的起源〉(1997)、尹志华〈黄裳内丹学的理论特色初探〉(1997)、胡学琛〈道教内丹学揭秘〉(1997)、胡中孚〈道教内丹学的研究价值及钟吕丹派的基本特征〉(1997)、张广保〈明清内丹思想与陈撄宁学派的仙学〉(1997)、顾健、顾久〈道教气功术数的文化特征〉(1998)、萧汉明〈唐五代三种注《契》之作的外丹术异同合论〉(1998)、袁康就〈《道德经》负阴抱阳与《灵宝毕法》气夜升降论〉(1998)、戈国龙〈道教内丹学中“顺逆”问题的现代诠释〉(1998)等等,还可举出一些。
    7.道教信仰——有郭武〈再论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兼与韩国学者商榷〉(1997)、邢东田〈玄女的起源、职能及演变〉(1997)、李小光〈道教与民间财神信仰文化背景之比较〉(1997)、吴效群〈北京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庙会〉(1998)、石衍丰〈道教的神灵崇拜与中华文化〉(1998)、姜生〈《风俗通义》等文献所见东汉原始道教信仰〉(1998)、丁培仁〈道教是多神教吗?〉(1999)、王昌焕〈论唐代社会的神仙信仰〉(2000)、张继禹、李远国〈试论道教神系中的人文思想〉(2000)、于青《八仙与八卦》(2000)等文。2000年10月6日至10日,为庆祝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本所主办了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为神仙信仰研究,提交的数十篇论文大多收入《道教神仙信仰研究》论文集(上、下册),以三清、玉皇、西王母为主,兼及其他,取得实质性成果。关于其详细介绍,见丁培仁〈道学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2000)。
    8.道教与民俗、地志、旅游——陈光照〈崂山的道教文化〉(1996)、邹毅〈论道教与民俗的互相影响与互相渗透〉(1996)、〈论道教与民俗文化的关系〉(1997)、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1999)、王纯五〈道教第三大洞天考释〉(1997)、喻学才、马民华〈《道教与旅游文化》研究提纲〉(1997)、雷友根〈葛玄与铅山道教文化〉(1997)、刘正刚〈清代四川天后宫考述〉(1997)、山人〈道教的兴起与葬俗之理性化变迁〉(1997)、李世源〈珠澳等地北帝庙探秘〉(1998)、吴重庆〈岭南地理与道教传播〉(1998)以及许尚枢述天台山道教、黄细嘉述龙虎山道教(1999)、兴发等述澳门道教(1999)、周冶等论述瓦屋山道教(2000),是这方面的作品。此外尚出版有关于瓦屋山道教的论文集。
    9.道教与社会、政治和伦理——有关道教与社会、政治的论述不甚多,主要有邵雍〈近代全真门经典的政治倾向〉(1996)、段塔丽〈略论隋朝统治与道教〉(1998)、谷玛利〈中国妇女与道教〉(1998)等;关于道教伦理则有姜生的系列论文(1996、1997)和陈霞的〈道教劝善书的界定及主要特征〉(1998)、陈耀庭〈道教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10.道教心理——是近年来开辟的研究新领域,但论述仍不多。主要有陈昌文〈道教人格简论〉(1998)、黄兆汉、文英玲〈从《华阳陶隐居集》和《真诰》看陶弘景的宗教经验〉(1998)、张钦〈论道家道教的感知观〉、〈道教情绪一脏腑论与现代情绪论的比较研究〉(1998)等论文。
    11.三教关系及道教与其他宗教之比较研究——有李养正〈关于唐初僧道译《老》为梵的争论〉(1996)、唐大潮〈试论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特点〉(1996)、葛兆光〈“神授天书”与“不立文字”〉(1998)、陈兵〈禅学与道教〉(1998)、孔令宏〈朱嘉思想对道教的影响〉(2000)、王永会〈简论道教与佛教生死观的差异〉(2000)等代表作。
    12.道教与少数民族——有吴健礼〈试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的足迹〉(1996)、杨旭东〈浅谈道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影响〉(1996)、盘福东〈东山瑶的道教信仰〉(1997)、杨民康、杨晓勋〈简论云南瑶族道教科仪乐舞及其跨民族、地域性艺术文化特征〉(1997)、张泽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1997)等。
    13.道教文献、文物——是道教研究的基础,提供了材料和新视角。文献研究主要有刘国梁论中国道教历史资料编目和研习(1997)、丁培仁论道教分类法(1999)和《上清经》(2000)、王家葵考述《仙经》(1997)、萧登福探析《北斗经》和《南斗经》(1997、1998)、马承玉比较《想尔注》与《四十二章经》(1998)、朱越利读《茅山志》札记(1998)、杨立华重考《黄庭内景经》(1999)、左启介绍明墨稿本《云台胜纪》(1999)、张泽洪述唐代道教的写经(2000);文物研究则有冯广宏、王家佑介绍四川道教古印和神秘文字(1996)、孙以刚介绍三清山道教古印(1997)、刘昭瑞(1996)、张勋燎(1997)考释姚伯多造像碑、李淞论关中北朝道教造像(1997)、张善熙、范小平、鲜明、周克林等讨论摇钱树问题(1998)、江玉祥介绍明代 都冥途路引(1996)、王育成述论文物所见道符(1996)等。
    14.道教与敦煌学——相比而言,敦煌道教(含道经)历来是道教研究的薄弱环节。但近几年来出现了转机,除了刊物登载的邵文实〈敦煌道教试述〉(1996)、颜廷亮〈敦煌文化中的道教及文化〉(1999)和刘永明论蕃占时期的敦煌道教(1997)等篇论文外,《道家文化研究》出了第13辑《敦煌道教文献专号》集中,收入苏晋仁、谭蝉雪、姜伯勤、谭世宝、刘屹、王卡、王承文、马承玉、马德、王惠民、万毅、程存洁、向群、大渊忍尔等人的专论,涉及若干种道书及道佛关系。又,《道家文化研究》出有道教、道教易和郭店楚简专号,部分论文前已述及,限于篇幅,此处就不一一介绍其中的研究成果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