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民俗专家谈中秋节俗:吃新米饭 未来女婿上门送礼

中新网北京9月8日电 (上官云)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每逢此时,世界各地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韩国会举行祭祖仪式,日本则喜吃“月见团子”。民俗专家萧放表示,丰富的中秋节日习俗主要围绕月亮形成,较为常见的是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中国民间也存有未来女婿上门送礼之习和吃新米饭等风俗。但他同时指出,就目前情况来讲,中国各地节俗保留并不均衡。为此,萧放建议让中秋节成为中国民众的情感满足日与精神浪漫日。 
    现代:吃新米饭 未来女婿上门送礼
    中国饮食文化昌盛,围绕重大节庆均有各类可口食物呈现,中秋也不例外,其中的代表便是绵延流传至今的月饼。据悉,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起源于月神祭祀的需要。
    宋代以来,月饼逐渐在民间风行,关于月饼的文字较早出现在北宋苏东坡的诗句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至明代《西湖游览志会》方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这类描述到清代以后逐渐增多,所记载的月饼制作方式也逐步完善。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场瓜果丰收,新酒同时上市,所以中秋饮食丰富。”据萧放介绍,除吃月饼外,人们还会在中秋当天团圆饮酒,吃新米饭,玩月羹(桂圆、莲子、藕粉一起熬制的羹汤),南京则有桂花鸭等物,饮食不可谓不丰富。
    围绕中秋拜月、赏月,各地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萧放介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中秋拜兔儿爷、拜月姑、祭月娘、走月亮、唱月亮,还有烧宝塔灯、放孔明灯,偷月亮菜等活动。当此时期,民间未来的女婿还会上门送礼提亲,在一些经济活动中会结算与兑付工资等。
    在南方,江南“卜状元”游戏较具特色,即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凭此取乐。
    “中秋节节俗南北地区差异不大,主要月饼的口味有不同。当然在一些具体节俗上也有细微区分,如北方地区有兔儿爷等神偶,南方地区则大多是遥拜无形的月神。”萧放介绍,在节日娱乐方面北方地区偏重于家内亲人团聚,南方地区中秋户外的娱乐活动较多,前文介绍烧宝塔灯、舞草龙等均属此类。
    古代:女子拜月祈求美丽容颜 宋代中秋夜市通宵营业
    从古至今,有关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嫦娥奔月。据公开资料显示,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可见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对月亮的朝拜仪式自周朝开始岁时化。此前曾有一说,即古代文人习惯中秋赏月、赋诗怀人;普通百姓则家人团聚,分吃“团圆饼”,更有“拜月”习俗。萧放表示,拜月是对月神的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拜月仪式大体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如瓜果、月饼等,然后叩拜,祈求月神给予福佑。
    “唐代确有赏月风尚,但未见拜月习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举有好功名,女子则祈求拥有美丽容颜。随着时代演进,明清以后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萧放肯定的说。
    古代中秋丰富节俗的缘起与演进曾让很多学者颇费考量。据称,“中秋”一词,最早则见于《周礼》,起源于先民月亮崇拜。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恰逢月中,故称“中秋”。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唐代文人中秋赏月成为新的文化习惯,但尚未见到它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宋朝开始,赏月成为家庭节日庆祝娱乐内容之一。明清时代赏月传统逐渐被民间的拜月习俗替代。月饼也是这一过程的产物。”萧放介绍。
    分析成因,萧放认为,自汉唐以后人们对月亮的态度发生两个方向的变化,一是将月亮视作神奇的天体,作纯粹审美与情感寄寓的对象;其次是将月亮人格化,逐渐扩展其崇拜的内涵,将其与民俗节日扣合。
    国外:韩国举行祭祖仪式?日本吃月见团子
    由于地缘关系,中国的中秋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步向外传播,周边不少国家受到影响,如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虽然各国习俗不同、形式有别,但同样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美好未来憧憬。
    “就时间来说,亚洲各国过中秋节的日期基本一致,大体都以八月十五日为中心,具体节俗则各具特色。”萧放告诉记者,韩国人非常重视中秋,也是保留古代文化比较多的国家。在韩国,中秋又名“秋夕”,回家团聚是节日主题。在那一天,人们一般聚集在长子家中进行祭祖仪式,“至于饮食,他们会吃圆形松饼,颜色各异,十分精美。”
    日本中秋赏月习俗同样来自中国。中秋节自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与韩国不同,日本将中秋节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不过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的习惯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旧历9月13日也是日本赏月的日子,。”萧放透露,此外,越南中秋习俗与中国较为类似,吃月饼、观花灯、击军鼓。华人在马来西亚则习惯以提灯笼、观赏花车巡游的方式度过中秋。
    传承:各地节俗保留不均衡 应强调传统文化生活温情
    近年来,复兴传统民俗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更多关注。萧放称,伴随数千年时间的演进,目前中秋节俗各地存留不均衡,有的地方保留较多,有的地方几乎只剩下吃月饼一项。
    “复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让中秋节日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还需要动脑筋。”萧放建议,着眼点可放在中秋节传统内蕴包含的家庭团圆等人伦亲情方面,通过对赏月、玩月等亲近自然等节俗的强调,让中秋节成为我们民族的情感满足日与精神浪漫日,“这样可以保证国民充分享受传统文化所赋予的生活温情,感受到节日生活的美好。”
    “做这些工作的目的是借此使人们对家庭、社会与自然界产生发自内心的爱恋,才能实现冯骥才先生所强调的理想生活化。”萧放最后总结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