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小年:如何找回曾经的年味?


    文/金中
    你是否在抱怨,或者是否听身边的人在抱怨:现在的“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正像西方的圣诞节。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而如今,我们对于圣诞节,过得越来越有“西方的味道”,而属于我们传统的春节却越来越淡化了。那么,如何找回曾经的年味呢?其实只要遵循原始的习俗,不怕周折,用心去过,便能体会春节的浓郁的味道。而真正的新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延伸到元宵节。
    
    小年祭灶(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除夕前:预备年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祭灶是过年的开始。据说灶王爷从去年的除夕开始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向玉帝说好话,也寓意新年甜甜蜜蜜。宋代诗人范成大就在《祭灶词》中对民间祭灶作了详细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见,祭灶的活动是多么热闹,可谓是为除夕预热。
    2、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这一天,每一家都要进行大清扫,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彻底地进行打扫、清洗,也称“掸尘迎新”,寓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
    
    做豆腐接玉皇(资料图 图源网络)
    豆腐寓意“斗福”,这一天,玉皇大帝在灶王爷汇报各家情况后亲自下凡视察,查看人间的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所以这一天人们做事都要非常谨慎,以期盼来年有福。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之所以称之为“年肉”,是因为古时经济不发达,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肉代表着“富有”,这一天吃肉,尤其是红烧肉,象征着明年能够蒸蒸日上。
    5、腊月二十七、八:宰年鸡、赶大集;发面,贴花花;洗浴
    
    腊月二十七宰公鸡(资料图 图源网络)
    年谣中说:“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在二十六吃了美味的肉之后,这天要宰鸡,即“吉”“采吉”,寓意新年吉祥如意;赶大集是说开始置办年货,全家人一起去购买各种年货,将新年的福气采购进来。初一到初五不易蒸、炒、炸、烙,因寓意着“争吵炸落”,所以在腊月二十八这天要开始发面,在年前把一星期的馒头都蒸出来,叫“隔年吃”。腊月二十八要在屋内的门上、墙壁上、门楣上,都贴上纸剪的年画、窗花,精巧灵动,寓意丰富喜庆。而在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要洗澡、洗衣服,除晦气迎新春,腊月二十六的洗浴为“洗福禄”,还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6、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和祭奠由来已久,从汉代开始,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的重要活动。不仅有对祖先的告慰,还有对其的尊敬感恩。上坟请祖很庄重,首先要备好祖案、油灯、供品、鞭炮等,早饭后到祖坟各个坟头烧纸,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喽”,然后回家在门前烧纸放鞭炮,念着“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喽请门神让路”,进门后,点燃烛火不熄灭。进了门后在门口横放一根“拦门棍”,拦住凶神恶鬼。
    除夕:贴春联和门神;熬夜守岁
    
    除夕守岁(资料图 图源网络)
    相信这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贴春联祈求来年福运连连,贴门神去鬼祛魔,把厄运挡在门外。除夕意思是“月穷岁尽”,意即旧岁除,换新岁。除夕守岁又称“熬年”。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不催。”“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在烛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岁,辞旧迎新。人们通宵守夜,燃放爆竹,点蜡烛和油灯,把一切邪恶瘟疫全都炸走照走,祈求新年的平安如意。而除夕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例如一般要吃饺子,饺子要在12点之前包完,意即“更岁交子”,“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