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三月三:中国人消失的狂欢节?


    狂欢节创造了两个王朝 
    “上巳”,即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自三国曹魏以来,定为三月初三日。上巳节,这个节日对今天的我们相对陌生,但却曾是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也是中国人真正的情人节。为什么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呢?
    我国不少传统节日起源于季节农事。早在上古时期,农历二月,农民开始野外劳作,所以许多风俗仪式于二月至三月初举行,尤其在万物萌生的三月,“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正因如此,先民选定三月巳日作为生命之神的复活节。生命之神往往等于大地之神与婚姻之神,故为迎接生命之神,先民展开社神祭祀、男女求子等活动。 
    
    这两个传说一定是由来已久,才被太史公作为信史记入实录。然而,严谨的汉代经师是有一番自己解释的。他们认为,姜嫄和简狄履行的是一种求子仪式。他们说法尽管抹去了神话色彩,然而却刻意掩饰了群婚风俗。如果我们穿越到当时目睹这一场景,一定会目瞪口呆——在春社和上巳的时节,帝喾部落和联姻的其他部落,在祭祀神祗后,然后洗浴身体、狂欢野合,整一部海天盛筵。 
    
    《诗经》中的狂欢节 
    “尸”的本义是“陈列,象卧之形”,“尸女”就是让女巫躺着,摆成神灵(尸)的样子。这是为了干啥?郭沫若指出:“当即通淫”。无怪孔子对此表示摇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如果仅仅是简单的祭拜祖神,学而不厌的夫子何尝不愿意?这具“女尸”小姐虽然也算祭祀,其实和苍老师也没本质区别。这不,郑国那对和其他观众不就现学现做了?
    而在世界范围内,这种风俗却到近代都依然存在。恩格斯提到,19世纪的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都有一些民族,在固定的节日聚集在一起狂欢。当然,狂欢只是上巳的其中一面,最接近的完整的上巳的应该还是复活节。复活节在春分后第一个周日,主旨是为纪念耶稣复活,习俗有泼水、驱疫、吃鸡蛋、画彩蛋等等,这和上巳节是多么相似!
    
    狂欢后的上巳余韵 
    东汉人张衡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辞赋家。在他的《南都赋》就提到:“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骆驿缤纷。致饰程蛊,偠绍便娟。微眺流睇,蛾眉连卷。”
    祓禊是个很有特色的风俗,简狄洗浴也可能就与此相关。《风俗通》说:“禊,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祓禊是以香草涂身、洗涤身体、驱除邪气的仪式,也是辞旧迎新的节奏,孔子弟子曾皙就非常向往“暮春之月,浴乎沂,风乎舞雩”。两汉甚至成为国家大典,《西京杂记》:“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两汉皇室祓禊分别在灞水和洛水进行。但到晋代,祓禊被简化为洗手脚了。 
    
    遗憾的是,魏晋以后,上巳的风俗仍然在遗失,或者干脆被并入其他节日。杜工部《丽人行》说:“三月三日天气清,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上巳节尚还有踏青习俗,算还有点情人节影子。然而统治阶级觉得扫墓后寻欢作乐天理难容,于是到宋代,上巳和花朝、寒食等节统统被清明收编。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彻底走到了尽头。如今汉服活动提倡恢复上巳,不过只是魏晋的上巳罢了。
    涨点知识——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中原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亲父盘古大帝诞辰日。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也是广西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汉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资料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