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流变的年俗:糊墙纸、贴年画、迎财神销声匿迹


    
    上世纪50年代,一位东北老大爷坐在糊满报纸的房间里。(资料图)
    多彩的年俗,浓浓的年味。大江南北丰富多样、妙趣横生的年俗,总能为新春佳节增添浓浓的年味和缤纷的色彩。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传统年俗也在悄然发生着流变,或沿袭或消逝,或传承或式微……今年春节,本报记者利用回乡过年的机会,在走基层、拉家常中采风、体会,并以鲜活的笔触记录下了切身感悟到的流变年俗和别样年味。
    销声匿迹的“糊墙纸”
    实习生 杨 涵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豆包;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挨家走。”正如辽宁盘锦当地的民谣所说,在文化交融和演变的过程中,这座移民城市逐渐形成了贴窗花、糊墙纸等过年习俗。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一些民俗却悄然间销声匿迹了。
    “早先过年前,我们都在墙上糊墙纸,就是用普通的报纸糊墙,很白净。糊墙的时候就跟现在铺砖一样,对得仔仔细细的。糊出来的墙和棚,棱是棱,角是角的。纸墙糊久了就厚了,跟纸壳箱子似的。”辽宁省盘锦市田庄台镇的韩大爷一边抽着烟,一边回忆道。
    糊墙纸是辽宁盘锦的老年俗。过去东北的生活条件差,房子大都用砖石垒砌,那时候没有涂料,内墙裸露着不美观,人们便想出了糊墙纸的办法。
    韩大爷告诉记者,按老规矩,每年腊月二十二左右,全家都要出动,在墙上糊上报纸或者是有图案的窝纸。通常家庭条件稍好的人家会买来带花纹的窝纸糊墙,这种纸绘着牡丹、芍药、燕子、金鱼等图案,都有吉祥的寓意。有些人家用报纸糊完墙以后,还会贴上年画。
    “腊月里糊墙纸一来是取除旧布新的意思,二来也是让家里更美观亮堂,旧的墙纸时间久了就会发黄,所以每年都要糊上新的。”韩大爷说,早些年,糊完墙后他们家还会贴上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的年画。糊完墙纸后,家里就开始倒计时,盼着年三十快点来,好吃饺子、穿新衣、放鞭炮。
    如今,大多数盘锦人都住上了楼房,房间里刷得亮亮堂堂的,还有些家中贴着漂亮的壁纸,糊墙纸的习俗也就消失了。“即使现在还住在村里的,糊墙纸也见不着了,毕竟条件好了嘛!只是没了这些个年俗,感觉好像年味也淡了。”韩大爷边说边惋惜地叹了口气,“但是呢,话说回来,现在的日子多好啊,天天酒肉不断,想买啥就有啥,天天‘过年’,还专门过啥年嘛!”
    的确,不少年俗都与其产生时特有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息息相关,当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逐渐改变,当原有的民间信仰渐渐远去,糊墙纸、贴年画、迎财神,这些老年俗的身影也就渐渐淡去了。惋惜也好,怀念也罢,终究还是敌不过时光的冲刷。选择铭记,或许也是一种让它们留存下来的方式。
    段爷爷的围龙花鼓
    实习生 段文韬
    “当年我们挨家挨户唱围龙花鼓的时候才十几或二十来岁,村里几个青年自编自演、自置家什,敲锣打鼓唱着‘送财调’,围看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一路跟着。”家住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草尾镇,今年已80岁的段爷爷回忆起自己当年组织围龙花鼓队伍的陈年趣事,满脸深深浅浅的皱纹里爬满了笑意。60多年前,草尾镇上的围龙花鼓是老百姓春节里最盛大的“娱乐庆典”,也是解放前最时兴的春节娱乐项目。
    “正月来好送财,他家送了你家来;他家送了摇钱树,你家送来聚宝盆……”一支二十几人的队伍,鼓、大锣、小锣、胡琴、唢呐各一,再加上两副钹便组成了围龙花鼓的乐队。耍龙的队伍有7人舞的小龙,也有11人舞的长龙,再请上1人耍龙珠。唱耍时,舞龙者围在唱花鼓的“小花脸”和“花旦”周围舞动。“小花脸”丑角儿戴无边草帽,系白裙,执青折扇,演出时多走矮子步。“花旦”着彩衣裙、戴凤冠,演出时一手舞巾,一手舞扇,多走摇步、膛步、云步和闪步。花鼓又叫“对子花鼓”,围以“龙”则称为“围龙花鼓”。
    段爷爷说,那时候每到春节,整个队伍由一位“灯头”领着,一个店铺挨一个店铺地“送财送吉祥”,每到一户,户主就点起鞭炮,将“包封”(红包)放进“灯头”手中的篮子里。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耍到十五“圆灯”时。红火的时候,乡间邻里要预约才能请来花鼓队,多的时候“灯头”接到的“包封”能盛满一个大箩筐。
    “现在不行了,舞的人少了,请的人更少了。”段爷爷告诉记者,镇上的一些店铺门脸上甚至贴着“谢绝龙灯花鼓”的字条。“很多店家都烦这些耍龙灯的,随便挥几下,也唱不出个调调,就为了个‘包封’。”段爷爷的儿子也感慨地表示,现在表演围龙花鼓的功利性远远超过了当年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装扮不精致了,花鼓腔不地道了,舞龙技巧也敷衍懒散,老百姓越发没有兴趣了。
    “现在的娱乐活动太多了,五花八门,光电视节目就热闹极了,谁还看这花鼓。老人们都腻了,更别说年轻人。”段爷爷说,以前邻里乡亲争着往篮子里送“包封”,现在基本没有了。
    益阳花鼓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戏剧形式,乡土气息浓厚,艺术上独树一帜。春节期间的围龙花鼓一度是益阳春节喜庆吉利的象征,如今在娱乐浪潮的冲击下,围龙花鼓这样的民间“狂欢”,似乎没有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变成老人们回忆中的热闹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