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寒食清明节:纪念晋国大夫介之推(2)

其次,关于介之推的栖隐地。《左传》有“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语。晋杜预注云:西河界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东晋袁崧《郡国志》进一步载:界休县有介山、绵上聚、子推庙。魏郦道元《水经注》:(绵)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经石桐寺,西即介之推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春秋左传词典》注“绵上,晋地。在山西介休山下。”《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介山,又称介休山、绵山。东今山西介休东南,春秋介之推隐居此山”;《辞源》“介山,在山西介休县东南,古名绵上,春秋介之推隐居此山”;“介休,县名,属山西省,春秋晋人介之推隐居的介山就在介休县内”;《辞海》:“绵山古地名,春秋晋地。在山西介休东南。公元前636年介之推隐居于此而死,晋文公以绵山之田为介之推的癸田”;“绵山,在山西省介休东南、属霍山山脉。古时山下有绵上之田,故称绵山。相传,为春秋时介之推隐遁焚身处,亦称介休山,简称介山。”此外,《古文观之》、《东周刘列国志》、《水浒传》等颇具影响的著作均持同样的说法。
    除这些典籍记载外,尚有碑碣石书可考证介休绵山是介之推的栖隐之地。绵山镇山之宝,唐开元二十年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镌有绵山为“焚介子之林麓”。宋成平五年,绵山《大宋国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有“当山有晋文公忠臣介之推□见于山,上有敕葬陵墓矣”之说。
    关于介山与介休县。《辨》文云:“春秋时叫邬县、秦时改名界休县、汉时或名邬县或名界休、到晋时才改作介休”。其实,由“界”到“介”并不是改,稍有点文字演变或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现“介”字古代就是“界”字,大篆中并无现在的“介”字。况且秦时的界休县治,在现介休县东南十几公里处,更靠近绵山。(见中国社科院1982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更雄辩地证明了介休因介山而名,及其旌表介之推的含义。怎能说介休的“介”字与介之推的“介”字风马牛不相接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