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关于中秋的记忆(1)


    一个大家庭的中秋记忆
    又是一年中秋时,人们将在节日味道越来越淡的抱怨中再一次度过一个团圆的月夜。中秋这个日子,凝聚着中国人关于家的温暖记忆。在象山石浦镇高塘村,有一个幸福的五世同堂的大家庭,透过他们的中秋记忆,我们看到的是不同时代的温情故事,是超越时代的家的温暖。
    徐彩娣(第二代成员):
    去赖阿凤老人所在村的路不好走,从石浦驱车2个多小时,经过蜿蜒狭窄的村间小道才到达目的地。不过一到村子里,只要一说起赖阿凤老人的名字,大半的村民都知道,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和老人沾一点亲戚关系呢。
    给记者指路的是老人的孙女林永琴,她热情地带着记者来到她姨徐彩娣的家里,老人就住在那里。快到正午,已经67岁的徐彩娣准备扶起卧床的老人吃午饭。徐彩娣是老人最小的女儿,排行老七,因为哥哥姐姐有的去世,有的也已经年迈,所以照料老人的责任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母亲一个人拉扯7个孩子长大
    “我娘好福气啊。”刚坐下来接受采访,徐彩娣就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徐彩娣口中的福气,指的是老人虽然已过百岁,可是看起来身体依然很好,除了腿脚不便,说话没有力气之外,对外界的反应还是一如既往:大家说的话她大致能懂,偶尔看到玄孙儿过来玩耍,也会哈哈地大笑起来。
    不过老人年轻时的际遇可与福气沾不上边。徐彩娣说,她和哥哥姐姐都出生在旧社会。当年石浦战火纷飞,老人带着老大和老二逃到了乡下,也就是现在住的地方。靠着茅草搭建起来的一间小屋,一家人才算是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安定下来。后来孩子们又相继出生,母亲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每天下地都要带着四五个孩子,10来岁的老大一个人管着三四个弟妹。
    “那个时候,多生几个孩子是想着可以帮助家里干点活。但是七个孩子都要吃饭,养起来不容易啊!”到徐彩娣出生时,父亲因病去世。当时老大还只有16岁,老二才12岁。为了养活家里,老大和老二都要下地干活。在徐彩娣的印象里,小时候带她最多的还是三姐徐菊娣,母亲白天在地里干活,只有晚上吃饭睡觉时,才能见上一面,这时的母亲往往已经累得不愿意多说一句话了。
    第一次过中秋节,7个孩子分一个麻团
    在徐彩娣的记忆里,过节是他们7个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中秋节也不例外。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月饼,中秋节时,母亲允许老大老二少干些农活,多陪徐彩娣和其他弟妹们玩耍。
    印象最深的中秋是她7岁那一年,母亲拿回家里一个麻团,分给他们吃。这个麻团是村里的一位好心的邻居给的。所谓麻团,其实里面也没有任何的馅料,用青稞和糯米做成,再撒上一点芝麻,和拳头一般大小。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麻团,7个孩子见到后,个个都口水直流。一个麻团,7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把它分成了7块,拿在手里都先舔上两口,吃掉外层的芝麻之后,再一小口一小口地吃下肚里。
    “现在条件好了,麻团也没人吃了。不过,那次全家人都很高兴,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中秋节的温馨气氛。”
    林永琴(第三代成员):
    给记者指路的林永琴是老三徐菊娣的二女儿,老三一共有5个子女,3个儿子,2个女儿。而留在村里的,除了林永琴,还有一个妹妹,其他的兄弟姐妹不是在丹城做生意,就是在宁波安了家。
    兄弟姐妹一共20多个
    据55岁的林永琴回忆,她小时候,玩伴特别多。大舅家有4个孩子。二舅家最多,一共生了8个。四舅和七姨徐彩娣家里也各有3个孩子。所以自己的兄弟姐妹,加上堂兄妹、表兄妹,一共有20多个。
    20来个年纪相仿,住得也不算远的孩子,平时都玩在一块。“我们虽然是堂亲、表亲,但是关系都很好。”林永琴说,那时候,年纪大一点的会经常带着他们捉青蛙和山龟。虽然有20多个兄弟姐妹,但是她从来都不会搞错名字和辈分。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林永琴说,他们长大的时候,不巧是十年自然灾害时期,每个家里的生活都十分艰难。因此,只要是稍微懂事一点的,都要担负起家里的生计。
    “我的几个堂哥都是十五六岁就开始干农活,或者出海捕鱼。而我的两个哥哥16岁就被送到丹城当学徒。”说起那段日子,林永琴不免有些唏嘘。在她16岁的时候,也被父母送到了丹城的一个鞋店去当学徒。
    那时,林永琴每个月只有几毛的工钱,但是可以包吃包住。一个月下来,这些工钱都被林永琴分文未动地寄回了家。
    从那时开始,20来个兄弟姐妹分散各地,因为通信不便,林永琴连自己家里亲兄妹的情况都知之甚少,更别提其他的堂表兄妹了。“我们一般都是一年或者两年回家一次,听父母讲讲各家的情况,这样算是互相了解一下大概。”
    出外谋生,中秋节难团圆
    中秋节对林永琴来说,那是成家之后才有的概念。在她成家之前,从没有过一次全家人团圆的中秋节。
    “平时我们都分散在各地,没有办法联系。怎么可能在一起过中秋呢?”林永琴说。那时,在表兄妹中和她最亲的是二舅家的小女儿,因为年纪相仿,彼此关系非常不错。出门当学徒的那段时间,两个小姐妹都是靠书信联系的。有一年,对方写信让林永琴回家过中秋,说是到时候家里很多兄弟姐妹都会回来。可是当时的师傅最终没有答应她请假回家,这也成了她心中一个永远的遗憾。
    “我那时真的很想过一个大家庭团圆的中秋节,就是我们这20来个兄弟姐妹在一起,哪怕没有月饼,没有满桌的菜。”林永琴说,虽然后来全家有过一次大团圆的中秋节,但是那也是在他们各自成家有了孩子之后的事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