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萧放 吴静瑾]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10)


    注释:
    [1]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31页。
    [2] 钟敬文《民间节日的情趣》收录于钟敬文著《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3]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巴蜀书社,1995年,第368—369页。
    [4] 埃耳伍德《文化进化论》,钟兆麟译,世界书局,1932年,第27页。
    [5] 根据范勇、张建世《中国年节文化》(三环出版社,1990)有关节日类型的论述,戴桂凤《简议中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类型》,《民俗研究》1992年第2期,第28页;徐万邦《节日文化与民族意识》,《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39、41页。叶涛《岁时节日风俗综述》,《民俗研究》1986年第1期,第70页。
    [6] 根据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序言:《民族文化的盛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1—3页;金毅《试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特征》,《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8年第4期,第85—87页;叶涛《岁时节日风俗综述》,《民俗研究》1986年第1期,第70页;康新民《民间节日文化价值初探》,《中国民间文化》1992年第2期,第143—144页。
    [7] 杨景震《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第33—36页。
    [8] 朱宜初《民族节日的基本特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第68—76页。
    [9]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54页。
    [10] 马东平、周传斌《回族节日民族及其社会功能》,《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72页。
    [11]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187页。
    [12] 根据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序言:《民族文化的盛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3—4页;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序言《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代序)》,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5—16页;蓝克宽《广西仫佬族节日文化价值钩沉》,《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1期,1998年2月,第73—74页;金毅《浅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4期,第98—102页;康新民《民间节日文化价值初探》,《中国民间文化》1992年第2期,第145—147页。
    [13] 杨志娟《回族传统节日文化意义探析》,《回族研究》1999年第2期,第52—54页。
    [14] 马东平、周传斌《回族节日民族及其社会功能》,《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72页。
    [15] 《民俗研究》1988年第1期,第9-15页。
    [16]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0年。
    [17] 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序言《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代序)》,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页。
    [18] 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序言:《民族文化的盛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19] 郑安新《节日文化流行风尚的调查与思考》,《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第51、53页。
    [20] 高丙中《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第26—27页。
    [21] 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序言《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代序)》,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1—13页。
    [22]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第13页。
    [23] 《文史知识》,1998年第11期。
    [24] 《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136-146页。
    [25]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
    [26] 福田亚细男编《中国江南の民俗文化——日中农耕文化的比较》,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国际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报告书,1992年,第197-207页。
    [27] 匡达蔼《西南民族春秋庆典的生命意识》,《民族艺术》1997年第4期,第65页。
    [28] 《中国民间文化》,1991年第2期,第113-124页。
    [29] 《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4期,第45-50页
    [30] 《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第32-37页
    [31] 《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32] 赵世瑜、杜正贞《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10页。
    [33] 参看黄泊沧编《节日的传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李瑞歧编《节日风情与传说》,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
    [34]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7页—102页。
    [35] 贺学君《论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南风》1991年第1期,第60—68页。
    [36] 袁学骏等编《七夕文化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6-17页。
    [37] 《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
    [38] 徐顺杰、陈顺宣《从民间传说看汉族传统节日的起源》,《思想战线》1986年第2期,第66页。
    [39] 汉学研究中心丛刊,《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第319页—334页。
    [40] 《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21期,第30-34页。
    [41] 根据王秀文《中日三月三节俗比较分析》,《日本研究》1999年第3期,第96页;马兴国《中日两国年节习俗的变异——以春节与新年为例》,《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第26页;陶立璠《年中行事与农耕礼仪的变迁——中日农耕民俗文化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35页。
    [42] 刘晓峰《寒食不入日本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86页。
    [43] 《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
    [44] 《民俗研究》,1991年,第2期。
    [45] 《思想战线》,1989年,第4期
    [46] 《民俗曲艺》1993年,第83期。
    [47] 《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5期。
    [48]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49] 《民俗研究》,1991年,第2期。
    [50] 《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2期。
    [51] 《江汉论坛》,1992年,第3期。
    [52] 《文史知识》,2002年,第1期。
    [53] 《中外文学》,1993年,第二十二卷,第三期,第116-149
    [54] 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39页。
    [55]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56] 《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57] 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46页。
    [58] 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59] 白耀天的《年由火来——岭南古越人对时间知觉方式》,《思想战线》1993年第5期,第71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