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要想保护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搞清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什么是传统节日遗产?为什么要保护传统节日遗产?怎样保护传统节日遗产?一 
    所谓传统节日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传统节庆活动。
    作为一种历时性文化现象,可以说一年中的每一天都会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保护公约为什么没有提及对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实施全方位保护,或是对各种现代节日、外来节日实施全方位保护,而偏偏对本以为人们所淡忘的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实施全方位保护呢?笔者以为,普通时日不是不能传承文明,但相对于传统节日而言,它所负载的传统文化的总量是比较有限的。而现代节日也由于缺乏特定的节日饮食、服饰以及仪式等而缺乏足够的文化内涵。因此,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精华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保护好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遗产。这是由传统节日在传承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决定的。
    1.传统节日是传承一个民族优秀饮食文明的重要平台。节日源于仪式,祭神就要有可口的美食。那些源于祭神、祭祖的节日大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没有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如此顺畅的传承。
    2.传统节日是传承一个民族优秀服饰文明的重要载体。服饰有盛装、便装之分。从功能上看,与便装相比,雍容、华贵、讲究的节日盛装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审美信息与科技信息,也就使其具有了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如果没有了传统节日,盛装便会失去这个赖以产生的平台和充分展示其文化底蕴的窗口,传统服饰文化也就会因生存环境的丧失而彻底消亡。
    3.传统节日是传承各种民间美工技艺的重要载体。为烘托气氛,每当节日到来之前,人们都会请来各业匠师,为自己营造出一个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而这些节日装潢工作又为中国民间各业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如果取消传统节日,那些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民间工艺技艺也就会因功能的丧失而失去其原有活力,传统手工技艺也会因传统节日的消失而彻底消失。
    4.传统节日是展示地域独特文学艺术形式的重要窗口。节日源于祭仪。既然是祭祀,自然要娱神。而娱神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戏剧、歌舞及各种民俗表演。这种娱神方式一直传习至今。所不同的,只是随着人们原始信仰的淡化,各种表演形式的娱神功能已经朝着既娱神又娱人的方向转化。如果没有了传统节日,或是一定要以某种破除迷信的心态来否定这些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传统表演艺术也就会因生存空间的丧失而彻底夭折。
    5.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一个传承传统道德、伦理的重要场所。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功能。那些脱胎于原始宗教仪式的传统节日,自然也同时具备了这样两种功能,并在重构人类自然伦理观及社会伦理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传统道德日益低迷的今天,通过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应该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和比较容易为民间社会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方式。二
    保护传统节日遗产只有热情尚远远不够,必须有正确的原则作指导。除应坚持传统节日“有形化”保护、以人为本等原则外,还应注意秉承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则,确保传统节日不变味、不走样。民间事民间办原则,也可称为节日遗产保护中的“最低干预性原则”。是指在传统节日遗产保护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外界对民间传统节日文化自主传承过程的过分干预。
    其实,在保护传统节日遗产这个问题上,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协助,传统节日遗产保护将很难进行。但是,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历史上,传统节日毕竟由民间来传承。如果政府一定要违反规律而越俎代庖,不但会挫伤民间社会传承节日遗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使传统节日遗产因政府的过分干预而走样、变味,使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活生生的“民俗”变成千篇一律的“官俗”,甚至造成保护性破坏。正确的做法是:政府不必直接参与到传统节日遗产的传承工作中来,而是利用自己的行政资源,呼吁、引导、支持、协助民间社会把传统节日保护好,传承好。而民间事民间办的最好做法,就是充分发挥中国农村传统社火组织的积极性,让他们来负责传统节日的传承。此外,是否由民间社火组织负责节日遗产传承,也应该成为我们今后评估传统节日遗产是否还保持原有本色的一个重要尺度。
    2.坚持原生态保护原则,注重对原生态节日的有效保护。节日大致可分为“原生态节日”和“次生态节日”两大类型。而各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所保护的,不应该是那些后世产生的次生态节日,而是那些未经“改造”、具有原生特点的传统节日。这并不是因为“原生态节日”与“次生态节日”有什么高低之分,而是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这些保留有更多传统文化基因,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原生态节日更有保护价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原生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保护物种安全,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野生物种的保护。这是因为这些未经任何人工驯化而完好地保持有原物种特性的野生物种,具有更为优秀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这些特性也正是我们在创造或是培育新型物种时所迫切需要的原始基因。今天我们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保守一点儿说,就是想在潮水般的所谓现代文明到来之前,建立起这样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库,将那些已处濒危状态的、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为未来新文化的创造保留更多的基因、种源和资料。
    3.坚持活态保护原则,让传统节日以活态方式永远传承下去。对传统节日实施“有形化”、“物质化”保护固然重要,但这种物质化记录,说到底只能是一种记录或记忆,而不是活态传承。实践已经证明,秉承活态保护原则是保护传统节日遗产的最佳方式。
    所谓活态保护原则,就是指利用民间社会所固有的传承力,将传统节日遗产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如果一定要将传统节日比作一条鱼,那么,就必须将传统节日视作一条活鱼,而不是一条死鱼。保护它的手段也不能按着保护死鱼标本的方式将它泡入“福尔马林”溶液,一浸了之,而是让它以活态的方式,永远生活在民间社会的这个巨大海洋里。不但保持鲜活,同时还要使之不断生长,不断壮大。那种只以拍摄多少盘影像资料、出多少本书作为量化传统节日遗产保护业绩标准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4.坚持整体保护原则,使传统节日得到全面保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一直是以一种综合性文化现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所倡导的传统节日遗产整体性保护原则所强调的:一是指对传统节日中各种仪式实施整体保护,二是指对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实施整体保护。
    作为一项项规模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几乎所有传统节日都是由若干仪式组成的。我们在保护节日类文化遗产之前,首先要对节日中的各种仪式以及各种仪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同时对由各种仪式衍生出来的各种技术、技艺进行全面总结,使传统节日遗产本身受到全方位保护。如果厚此薄彼,传统节日就很可能会因为我们的好恶而变得支离破碎,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德理念、技艺技能也会因为我们的无知而彻底遗失。
    对传统节日遗产生存空间实施整体保护,也是保护传统节日遗产的重要一环。任何传统节日都可以理解为一个特定文化空间。因为任何一个节日都是在特定时间与特定空间内举行的。如果我们出于某种动机而破坏或占据了上述文化空间,传统节日就很可能会因“特定的”、“无法取代的”活动场所或文化空间的丧失而不再传承,传统节日遗产保护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在传统节日遗产保护过程中,既不能随意改变仪式内容,也不能随意改变传统节期和场所。其最佳的传承模式就是让这些传统节日遗产在原生状态下,按其固有规律自主传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