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的元宵节可以互相随便“偷窃”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25 星岛环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又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有张灯之俗,所以名之为“灯节”。 上元灯节的起源,有一个从元旦设庭燎到设灯的过程。 中国古代有“庭燎”之礼。根据《周礼·秋官·司烜氏》记载,古代国家有大事,供给竖在门外的大烛和门内的庭燎,为众照明。在东汉时期,我们已看到元日朝会既设燎又有张灯的情形。《宋书·礼一》记载:“臣案魏司空王朗奏事曰:‘故事,正月朔,贺。殿下设两百华灯,对于二阶之间。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灯。月照星明,虽夜犹昼也。”’王朗所说的“故事”,是指东汉的礼仪。 当时的灯火很可观,殿下两阶间的灯有“两百”,数量很多,而端门外的灯高达“五尺、三尺”。正月朝会的灯火在晋傅玄的《朝会赋》中也有反映:“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百枝之晃晃。”(《太平御览》卷二九)赋的后两句告诉我们,灯是布置在枝上的,点亮了像“火树”,实际上是一种灯树。如此,则前文所引汉代的五尺、三尺之灯,也应该是此类灯树。《邺中记》讲后赵武帝石虎正日朝会,于殿前设百二十支灯,以铁为之,是置灯于铁架上。 南朝梁时,正月十五日已有张灯之举。简文帝《灯赋》中说:“何解冻之嘉月,值萱荚之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彩以释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梁简文帝集》)“解冻之嘉月”指孟春一月。萱荚是从月朔开始,日生一荚,至十五日生满十五荚,此后从十六日开始,又日落一荚,至月末落完。所以“值萱荚之盛开”.是说十六日。与解冻和草含春色的嘉月合起来理解,正是指正月十五日。与《灯赋》同时,梁的吴均在《咏灯》诗中有“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所谓“三五”是“三五一十五”,即上元月。同样可证明南朝梁正月望日夜有张灯的活动。 梁之后的陈朝,也有歌咏灯的诗作传世。陈后主《宴光壁殿咏遥山灯》描述的“山灯”规模很大,其灯火辉煌“如月”、“疑星”,似是上元观灯。陈后主还有一首《三善殿夕山灯》诗,与前诗同被宋人蒲积中归入上元诗,这是可以认同的。另外陈的江总也有一首歌咏三善殿的《三善殿夜望山灯》:“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含春”、“向月”似乎说这是上元日所咏。这也可证明陈后主咏三善殿的诗可能是上元日的。胡三省《通鉴》注说:“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此说非也。梁简文帝有《列灯诗》,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山灯诗》,则柳或所谓近世风俗是也。”(《陈纪九·长城公至德元年》)否定了上元燃灯起源于汉代祀太一之说,认为与魏晋南北朝的“近世”上元夜张灯有关。 正如中村乔所指出的,在这些诗赋中,完全看不到佛教的色彩,所有的灯树不过是替代自古以来的庭燎。上述资料说明,那种认为上元张灯是受佛教影响所致的观点,至少在南朝以前尚难以成立,上元张灯有中国古代自己的习俗。 北朝的正月十五另有特点。《隋书·柳彧传》记载了开皇三年(583年)柳彧要求禁断正月十五日娱乐逾度的上书,可知隋都长安的正月十五日夜是一个大型的以娱乐为主的节日,流行角牴之戏,其中讲到“燎炬照地”,是古代庭燎的传统,而未载张灯之事;“人戴兽面”的记载表明有傩戏表演;“缁素不分”说明除大量普通民人外,还有和尚参加。文中所述的风俗有两个关键:一个是时间上系“近代以来”,因其讲都城长安之事,而隋出自北朝系统,所以当是指北朝。另一个是空间上讲京邑外还“爰及外州”。外州是何处呢?《隋书.长孙平传》记载,开皇中相州刺史长孙平被免职,原因是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与柳或描述的风俗一致。相州治邺(今河北临鄣)属北朝旧地,盛行正月十五日夜演戏欢娱。 邺曾是拓跋鲜卑族东魏、北齐政权首都,而北朝拓跋鲜卑族正月十五日夜有“相偷”之戏(《魏书·孝静帝纪》)。从后来女真族于十六日夜,契丹族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三天“放偷”来看,拓跋鲜卑族的“相偷”是互相随便偷窃之意。根据这些事实,相偷戏的传统从魏、齐绵延至隋,愈发热闹。(文/ 常建华)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 下一篇:蒙古族怎样过“白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