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杂谈与老北京的庙会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18 中国民俗 佚名 参加讨论
每当提到庙会,必然想到庙。中国最早的庙,当是祭祀先祖的所在地。至于为神立庙,那乃是周代以后的事了。从古代文献上可以得知,周代宗庙之旁便有庙会了。这就是《考工记》上所说,“匠人建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祖即宗庙,社即社稷,市乃交易的地方,交易之地与宗庙、社稷已经有了联系。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日渐增多,于是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就逐渐兴盛了起来。 昔日北京的庙会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以进香敬神为主的庙会,这就是每逢祭日,庙中的主持人开庙,让信仰佛道的信徒入庙进香。这种庙会是以进香敬神为主。虽然也有娱乐与做买卖的商业活动,但只是附属的。这些庙寺多是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开庙,如吕祖阁的庙会就是属于这种形式。 二是借佛游春形式的庙会。此种庙会以游乐为主,宗教与商业为次要的活动,参加游乐的人又以妇女为主,昔日阴历正月初一到十九的白云观庙会;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庙会都属于这种形式。 三是在庙中及庙外街巷设立定期集市进行交易形式的庙会。商业贸易是庙会的中心内容,宗教活动只留遗迹或荡然无存。象东城的隆福寺,西城的护国寺每月都要举行数次的庙会就是这一种。 四是虽然用庙会之名,而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庙的范围,完全以交易为主,娱乐及宗教活动根本不复存在了,如昔日的花市。它本来是从火神庙会发展而来,但火神庙会早已停止了,于是交易活动便移至庙外的街上进行。 北京的庙寺很多,据说城内外共有840余座,然而并非所有庙寺都有庙会。截止1930年统计,城区尚存的庙会为20处,郊区为16处,合计为36处。按其庙寺的面积和集会市场面积的统计,以土地庙会为最大,以下的次序为隆福寺、白塔寺和护国寺。因此昔日北京有四大庙会之说。但按热闹程度而论,当推东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护国寺了。因此又有“东庙”和“西庙”之说。 以进香敬神为主要形式的庙会,首先要谈的是吕祖阁,它是明代所建的庙宇。地处前门与宣武门之间的西半壁街。这座庙是为纪念吕洞宾而建的。据说吕洞宾乃唐代长安人,名岩,字洞宾。由于他两次考取进士都未中,年岁已过花甲,于是便不再求其功名,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后来他得了道,成了世传的八仙之一。 吕祖阁不大,殿仅两层,庙内供奉着吕洞宾塑像一尊,其像仙态逼真。每月初一、十五开庙两天。直至民国初年这里的香火仍很旺盛。进香者中有男亦有女,他们来这里进香多是为求签或求药的。求签的人希望借签以卜所求之事的吉凶;求药的人多是自身或家人久病不愈,想将希望寄托在这里的一两包炉药上,实际上这哪里是药,只不过是香灰而已。 再说药王庙,京城药王庙出名的有4座。这便是南北药王庙和东西药王庙。药王庙中供奉的神非只一人,有伏羲、神农、黄帝,还有一些朝代的名医,如唐代的韦慈藏、孙思邈以及扁鹊、张仲景、华陀、王叔和等人。由于这些人在庶民百姓中都有一定威望,因此长期以来得到人民的敬仰,这样他们的塑像才一个个地被请进了庙里,为人们所供奉。 在四座药王庙中,以崇文门外东晓市大街路北的南药王庙为最大,香火也最盛。每月初一和十五开庙两次,此外农历四月二十八为药王生日不仅要开庙,而且还在庙中的戏台上演戏。戏台上有块匾额,上面写有“道济群生”四个大字。据记载这座庙为明代武清侯李诚铭施舍所建。庙中殿宇宏伟,塑像怪诞,比如伏 羲的塑像为麒麟头,龙嘴,龟牙,长毛;神农则被塑成龙脸,牛颊的怪模样,使人望而生畏。庙的后楼建于康熙年间,登楼便可眺望天坛。庙之内外绿树成荫,长垣一周将整个庙宇围绕,真是个宁静之所。每当开庙之日,信男信女须一大早来到这里焚香敬神。中午过后这里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来这里进香的人,有的是祈祷药王消灾除病的,更有的是药界中人,他们来此是祈求药王赐给他们买卖兴隆,万事恒通的。比方过去北京的同仁堂、西鹤年堂、永安堂、乾元堂、东安堂等药铺,每逢初一、十五和腊月三十晚上都要派伙计到药王庙进香。同仁堂还往往在四月二十八药王生日这天,于药王庙宴请同界知名人士,并聘请名角唱戏。 除了这座香火旺盛的南药王庙外,在旧鼓楼大街北口,西绦胡同东口处有座北药王庙,庙内曾存有清代洪承畴碑两块;西药王庙在地安门外,什刹海西,现在为地安门西大街路北。庙中原有碑石一座,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那碑就只剩下碑座了,碑身早已无影无踪。这是因为碑身上的文字叙述了此庙为明代奸臣魏忠贤所建的原故。此庙地处什刹海滨,沿堤傍柳,鸥波鱼藻,别有一番情趣。此庙同样是每逢初一、十五和药王生日开庙。 座落在东直门内大街路北的东药王庙,其规模较小,仅有一层殿,因此北京人呼之为小药王庙。庙内异常清静,“竹影摇青,苔痕带碧”,颇似仙人所居之处。 上面所说的这些庙宇,每逢开庙之日,都是以接纳善男信女的香火为主,虽然这些庙宇在开庙之日也有商贩设摊,但“市皆妇女零用之物,无甚可观。” 白云观和蟠桃宫庙会,乃是借佛游春的典型庙会。白云观座落在京西,距西便门仅一里地。素有“天下第一观”之称。其前身为唐开元时所建的天长观,金朝泰和时更名为太极宫,元太祖时又更名为长春宫,道人邱处机于此主持北方道教,待邱处机辞世后,其弟子清和道士又于宫的东侧建一道观,名为白云,以此地供奉邱氏遗骨,后来长春宫渐渐变成了废墟。 白云观占地面积宽广,宫观巍峨,庙前有牌楼,走入山门左钟右鼓,殿有5进,第4进殿为邱祖殿,邱处机被塑成皙白嫩肉的象个妇女。像前有一用木疙瘩雕成的大钵,钵外刻有乾隆所题的诗,钵内可容5斗米。据说在清代,只要观里缺粮,道人即可持钵到宫中,皇帝必然要赐钱粮。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为白云观最热闹的日子。人们初八这天来这里拜星神,灯节时,殿外的墙上高悬绘有古代故事的纱灯。到了十八这天的夜晚,不少男男女女便寄宿于白云观中,因为据说这天是“会神仙”的日子,虔诚有缘的人就能与神仙相遇。就是由于“男女杂沓”,且少女们“故意今朝装束俏,纤纤轻拨琵琶调。一弹弹出有情声,哄尽相思恶年少。”于是观内是夜往往发生不少风流韵事。这也许是古代遗风的一种流传罢了,因为周代的庙会则有“仲春之月,会会男女,于此时也,奔者不禁”的记载。至于闹得太不象话了的时候,甚至皇帝还要下诏禁止呢!如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二十五日,有一个人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是日邸钞御史张廷燎奏,京师城外白云观,每年正月间烧香赛会,男女杂沓,并有阑房屈曲静坐暗室,托为神仙怪诞不经,请严行制止,诏从其请。” 十九日是邱处机的生日,是日称“宴邱”或“宴九”。观内进香之人有不远千里而来的。昔日还有一些权贵在这天散钱布施,以求长生不老。 观内外商贩甚多,其中以卖食品和玩具的摊子为最多,观的北门外有跑车跑马的场所,从初一到十八,这里天天下午有跑车跑马的活动。此外,庙会期内还有“舍大馒头”、“打金钱眼”、扭秧歌等娱乐活动,其热闹情景真是“沉沉绿鬓凝香雾,驻马郊西人似鹜。昼鼓秧歌不绝声,金钗撒下迷归路。” 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庙会更有一番情趣。蟠桃宫庙会,北京人也管它叫娘娘宫庙会。这是因为宫内主要是供奉着两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为庙会期。初三这天最为热闹。据说这天是王母娘娘设蟠桃会的日子,也是“上已”日。届时座落在东便门南的蟠桃宫人山人海,香火极旺。清代,仕女们多在东便门内的堤柳之阴,走马射箭。实际上这乃是古代“踏青”之俗的继续。民国初年还在庙后修筑了赛马场。由于庙会之时正值暮春时节,因此气候宜人,所以在这里能看到各种杂耍,并能品尝到应时的各种小吃。 以商业活动为中心内容的庙会,也是昔日北京最热闹的庙会,这便是东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护国寺了。“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这便是清代中期隆福寺和护国寺庙会商业活动的写照。 护国寺在西四北,现在的护国寺大街路北处。它原来叫崇国寺。最早是元代丞相脱脱的故宅,寺内曾有脱克脱夫妇的塑像和舍利塔两座。每月逢七、八便是庙会。庙会上的摊名目繁多,如绸缎、布疋、衣饰、瓷器、古玩字画、扇子、炊具、医药、食品、花木、测字算卦、卖艺、杂耍等等,真可说是数不胜数。清代护国寺庙会相当兴盛,据说这是因为北京清代居民结构向有“西贵”之说,也就是多数旗人宅门在西城。所以他们的“日用所需多取给于庙会”。待清末民初以来,随着旗人的破落,护国寺庙会也日趋衰落了,而东城的隆福寺由于地近租界,不少民国宦吏又多居东城,因此它便更加兴盛了。 隆福寺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前后五殿,供奉三世佛、三大士。建成以后,据说景泰帝曾要亲临其寺进香,但遭到太学生的反对而作罢。可是它一直是朝廷的香火院。因此这里的香火向来很旺。清代时,隆福寺的庙会逐渐演成了商业性的集会。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大火,庙内头层大殿被焚,从此庙内香火断绝,隆福寺便成了“百货具备,游人甚多,绝不礼佛”之所了。 隆福寺庙会就其规模来讲是比较大的,它包括庙内的各种商摊;庙前正对山门的神路街;庙门左右的东西隆福寺街;神路街南口前的猪市大街。庙内商摊可分为三路。由正门进去的中路上有卖布疋、丝绸的摊子,卖古玩的摊子和各种杂耍卖艺的场子,还有卖茶汤、豆汁、扒糕、灌肠、馄饨、面茶等的小吃摊。东西路以卖杂货的摊子为主,其中最具艺术特点的是卖身穿戏装人物造像的摊子。 庙外的街上也是商摊云集。在神路街西侧,以及出南口向右拐的猪市大街上是卖鸟的,向左拐的猪市大街上,有不少专卖清代遗物的旧货摊。至于隆福寺街上,其东以卖鲜花和古书的为多;西边则有卖茶的茶馆。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由于客观上的需要,隆福寺的庙会改为每月逢一、二、九、十日举行。这样一月之中便有12次庙会。真可称为北京庙会之冠了。 最后一种形式的庙会是以花市为例的。花市庙会集中于花市大街之上,从花市大街西口一直延至东口,花市大街路北有两座庙宇,一是火神庙,一是灶君庙。起先火神庙前每月逢四有庙会,晚清时香火中断,于是庙会就变成了集市。集市之上以卖各种绒花、绢花、纸花为主,间有卖鲜花的。同时还有售卖各种儿童玩具的店铺和地摊。清末民初以来,青山居等珠宝店开设后,这里又是珠宝富商云集之地,这给花市也添了不少的热闹气氛。除此之外,花市上还有不少卖杂货、木器和破烂的地摊。 昔日北京城内外,一年之中,一月之内,大小庙会实为不少,可述者绝非以上几个。庙会上的趣闻遗事也可说是不胜枚举。比方农历正月初二广安门外的财神庙会。据说年年能烧上第一股高香的都是“大眼贼”(会武功的扒手)。因为他们年初一的夜里,便利用自己飞檐走壁的功夫,潜入庙内了。又如隆福寺庙会上的扒手窃技超群。据说民国初年,有一清代王爷去逛隆福寺,他所戴的金丝水晶茶镜居然被扒手从眼眶上窃走。后来由于警察追得甚紧,扒手通过警察转告王爷说,下次王爷逛庙会时归还。数日后,王爷果然带来数名护从来到隆福寺,左右环顾不见归还茶镜之人,正疑惑间,有一老者将一口痰无意唾到了王爷的靴子之上,正待王爷要发怒之时,老者马上下跪向王爷请安,并用自己的袖子将靴上所唾的痰擦去,王爷这才息怒而去。待王爷回至府中,正在堂上纳闷庙会上为什么无人归还所失之物时,忽有家人呈上一便笺。王爷打开一看,上面有草书八个字:“完壁归赵,王爷恕罪。”问送笺者何人,家人回说是一小童,早已去了。待王爷脱靴之时,发现茶镜乃别在靴壁之上,此时王爷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唾痰的老者便是扒手。 老北京的庙会 北京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不太容易,因为有的庙会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现仅以清末民初的会期为例: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几乎天天有庙会,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也称庙市,它的形成发展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期间的宗教活动便是次要的了,而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 (一)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市场 北京的大街上虽然林立着大商场和百货公司,但是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都不愿光顾。他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数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二)举行宗教活动 一般说来,庙会期间,都是该庙举行宗教活动的时间,但由于特色不浓,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在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 如:喇嘛打鬼:这是喇嘛庙宗教仪式。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执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打鬼的庙宇有: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再如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东城的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西城的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出巡"活动。届时,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有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等,宗教气氛极为浓烈,但有些活动只属宗教范畴,并无庙会市场伴随。 (三)花会表演 花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以精湛的武术为特长的如少林、五虎、开路等;有以技巧高超取胜的如高跷、中幡、太狮、少狮、杠子等,有以舞蹈俏丽而引人入胜的如小车、旱船、秧歌、花钹、跨鼓等。这些花会多为民间自娱组织,城市和乡村中都有,而且极具地方色彩,往往方圆数十里同类花会只有一家,很有权威性。一般说来,农村的花会活动时间都在冬季,而城内花会平时均可有活动。诸如庙宇开光典礼、庙会期间及重大喜庆日等,深受民众欢迎,每逢花会表演观众人山人海。花会转移场地时,沿街随路表演,往往围街堵巷,妨碍交通。 专赴庙会上表演的花会叫香道会。每逢进香之时,各路花会云集,蔚为壮观。北京最大的进香花会莫过于妙峰山庙会。届时天津、河北等周边地区的花会必来朝山,同类花会争相献技,各有绝招,令人咋舌。据说朝山花会路过颐和园北墙外,园内慈禧听见锣鼓声极想看会,但不能随意出园,于是在园内临墙建眺远斋,居高临下隔墙而望。园外的花会知太后在看表演,便在广场上特意演出,久之形成惯例,花会过此,必在场上献出绝技。 北京过去有几个典型的庙会 (一)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quot;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庙会上不仅吃穿用的商品无所不有,而且还有珍奇异宝,连一些外国客商也赶庙会,做生意。明代有这样的记载:"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二)土地庙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庙会的规模可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足见其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人民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庙的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不多了,但是庙的建筑还在,不过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鲜为人知。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清末《旧京琐记》云:"…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之后白塔寺庙会停止了。 (四)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真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quot;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刻花纹图案,还镶嵌珠玉宝石。扇面还有画师作画,书法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担?"……??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隆福寺后门通钱粮胡同,两侧聚集着很多乞丐,等候逛庙的人给他们一些施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设备先进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六)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联营合并,琉璃厂的店铺所余无几。三中全会后,政府投资恢复琉璃厂文化街。1985年国庆节起很多店铺相继开张,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宾客,琉璃厂又成了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秋节
- 下一篇:冬至风俗探微十题之三——九九消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