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春节


    除夕   民间传统节日。亦称“除夜”、“除夕夜”、“大年夜”,还有地方称“三十夜”。本指农历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后也以指农历年最后这一天,亦称“除日”、“岁除”、“年三十”,因为这是旧年最末一天,过了这一天,旧年就从此除去了,且这一天多半是三十日(也有些农历年十二月只有二十九日的),故称。在先秦时代,文献中载有岁终举行禳灾除疫的大傩的习俗。至东汉应助《风俗通义》始载“除夕”事宜,云:“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
    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案指神荼郁垒事),冀以卫凶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除夕,宜焚辟疽丹,或苍术、皂角、枫、芸诸香,以辟邪祛湿,宣郁气,助德。”未载有其他庆贺祭祝之仪,而仅于岁暮时候,家家准备肴蔌,以迎新年,又相聚酣饮,为送岁,留隔年饭。而庚肩吾诗《岁尽应令》则提及当时有饮柏叶酒,试五辛盘之习。至唐,则兴于此前的除夕守岁、分岁之习大盛,从宫廷到士庶人家,多饮分岁酒,除夕相坐守岁。到宋代,除夕已是极其热闹。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京师除夕,禁中呈大摊仪,埋祟。士庶之家围炉团坐守岁至天明。吴自牧《梦粱录》之卷六“除夜”云:“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闻,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至明清两代,除夕更为热闹。清窦光鼎、朱筠《日下旧闻考》引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赂》:“除夕五更焚香褚,送玉皇上界,迎新灶君下界,插芝麻秸于门檐窗台,曰藏鬼秸中,不令出也。门窗帖红纸葫芦,曰收瘟鬼。夜以松柏枝杂柴燎院中,曰松盆,熰岁也。悬先亡遗像,祀以狮仙斗糖、麻花、馓枝。”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则载除夕为草长师长辞岁,立将军炭,合家团拜,出门听人言之吉凶,占来年休咎,合家吃荤素细馅更岁饺子。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是日皇上升殿受贺,庶僚叩谒本管。士庶家祭祀,合家团圆。喝酒、放鞭炮、焚香。妇女儿童皆掷殿斗叶以为游戏。今天南北方除夕习俗仍大致不差:贴新春联、贴福字,挂年画,礼神,吃年夜团圆饭,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合家团坐守岁。
    布依族的过大年。布依族春节亦称“过大年”,流行于贵州、云南等地的布依族聚居
    区。一般从腊月三十日1—直过到翌年正月十五。节日活动主要有送灶神、打扬尘、杀年猪、打粑粑、祭祖、吃团圆饭、请春酒等等。祭祖在年三十晚饭前进行。望漠、册享县一带,供品除酒肉外,主要是用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如粑粑、枕头棕等。有的地方则在年三十夜晚鸡叫头遍时才开始打粑粑。三十夜晚,妇女们炒米花、煮冻肉。燃放鞭炮迎祭老祖公后,全家吃年饭。年饭很丰富,必备的菜是用整棵白菜拌猪肉制成的“长命菜”。吃过年饭后,年轻人去给果树喂饭,然后全家围在火塘边守岁。有说守岁是为了听鸡叫,若公鸡先叫,说明当年风调雨顺;如乌鸦先叫,则预示年中将有丧事发生。故守岁又叫“守鸡夜”。子夜时分,各家放鞭炮竹迎新年,爆竹声一直响到天亮。子夜后人们还将家中柜子、囤箩、水车、犁耙、推磨、织机等用具打上封条,到正月十五日才能启封,意在不让财气跑掉,也可使人们不做活,安心休息,快乐过年。有的地方有午夜“开财门”之俗,一人从侧门出去,拾一两块瓦片扔回家中;另一人口诵“财门大打开,财宝滚过来”,将大门打开。然后鸣放鞭炮,设香案祭神,给孩子发压岁钱。待鸡叫头遍,姑娘们争先到河边或井边汲水或跳水,布依族语称“然杠”。以汲到第一桶水为最好,据说抢到第一桶水的人能够万事如意。天亮后,男人们请老魔公看时辰方向,各带香烛按卜准的方向出行,以示一年出行吉利。初一中午,各家设祭,祭桌上摆供品,桌下放甜酒、烧酒各一坛,坛上放一根扁担,意为请祖宗好好受用,吃不完的挑回天上慢慢吃。有的地方则初三送祖,初二接财神。初三至十五,每晚都要耍龙灯、舞狮子。据说龙灯、狮子所到之处,妖魔鬼怪不敢再来。故龙灯、狮子舞到谁家,都要以红纸包封钱酬谢。不孕妇女尤应多送红封包,好请龙送子。久病孩童由其父母抱着穿过龙身,可驱除病魔。节日期问,未婚青年男子串寨访亲,一起举行唱歌、甩糠包、打鸡毛毯、打土电话等文娱活动。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活动结束,家家揭去农具上的封条,开始生产劳动。
    普米族的大过年   普米族隆重的传统节日。亦称“大年”,普米语称“吾时高”,意即过新年,是普米族的春节。流行于云南宁范、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和四川木里、盐源地区。每年农历腊月至第二年正月十五日间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同,节期三至五天或半月。云南宁范和四川木里、盐源地区的普米族以腊月初六为岁首,兰坪、维西的普米族在腊月三十为除夕。大过年较为隆重。节前,远出的人要回家,在外放牧的,要提前把牲畜赶回家。除夕这一天,人们将屋内外打扫干净。写吉祥对联,煮猪头肉。在火塘周围和院内撒松毛,屋前插梅,表示四季长青,兴旺发达。并在祖先牌位和门旁插松柏枝,点上香条,表示迎接祖先回来过节。晚上,人们在火塘边举行祭祖仪式后,全家吃团圆饭,围炉守岁。正月初一,鸡叫头通时,放铜炮三响,吹海螺号,以报新岁。家长们用预备好的篙叶、松校、清酒、牛奶等上屋顶祭房头,然后祭把祖先神灵,表示迎新驱鬼,祈愿平安吉祥。青年们到河边取水,以最先汲得净水为吉,全家吃酥油桶米饭。宁范的普米族在这天为年满十三周岁的男女儿童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正月初二,各家牵牛犁一下地,便相约上山放牧。然后摊开酒菜共饭。节日的最后一天,青年男女各自带着炒爆的玉米、青棵、小麦、麻子等,到山上举行“灭虫”仪式。在一个大簸箕里,放进各种樱花,姑娘们把各自的手镯也埋在攥花里,爆花作“小虫”,手镯作“大虫”,他们围着簸箕吃爆花,象征消灭小虫,谁的手镯先露出来,众人便用手指在她的手背上弹一下,以示“大虫”亦被消灭。据说此举后,这一年的庄稼地里不会发生虫灾。是晚,人们盛装而行,扶老携幼上山露宿,举行簧火晚会。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福,还举行打靶、赛马、捉飞鸟、打秋千等娱乐活动,并跳锅庄舞。
    黎族的年月   黎族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流传于海南黎族居住区。农历岁末年初进行。黎族称正月为“年月”,称腊月为“中间月”。在“中间月”,人们要把当年该办的事都做完,诸如结婚、建房、还债及为过春节而准备食物、酒等。除夕当天,人们必将衣被、家具等物放在河里洗净,并备好年糕、棕子和年饭,杀鸡宰猪,摆设祭品。除夕,全家团聚一起,吃年饭,饮年酒,祈福新年“福气上升”,唱“贺年歌”。正月初一,给牛栏、鸡笼送年糕,给果树、谷仓挂棕叶。挑水时须在河边或井边放一枚铜钱或一块年糕。是日不许外游,不同外人说话,不做买卖,不给猪、狗喂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其间还饮酒对歌、围猎捕鱼、荡秋千等,一直欢闹到初五。初五这天,全寨人要参加“送神出寨”活动,祈求新年人畜平安。现今,黎族春节活动中禁忌、祭祀的成份渐渐减少,有些基本与汉族地区的风俗相同。
    白年   白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碧江地区白族勒墨人聚居地。当地白族一年分为十三个月,年节选在第十三月的下旬属龙或属蛇日。且由全村人共同商量而定。节日清晨,以村寨为单位,全寨男女老少由一位公众选出的有咸望的长者率领,带着自制酒和糯米粑粑,大家齐集于寨头大树下举行祭村仪式。祭毕,众人当场互赠糯米粑粑,然后各自返家宰杀年猪。凡宰猪之家要拿出一块十斤左右的猪肉,全寨聚餐,按人头平均分配,不杀年猪之家亦可得到。不杀年猪之家,除分有一份外,亲友还另送他们一些肉,谓之“亲肉”,以示团结友爱。晚饭之前要祭家祖,并且祭一切用具,祈求来年平平安安、五谷丰登。除夕,每家在屋内撒上松毛,竖一松树,至韧三日才送出。送时也要祭祀,恳求松树给他的先人送去糯米粑粑。初一清晨还要举行祭祖、祭仗等活动。白年一般延续二十天。期间,人们不春米,不外出砍柴,也不下地生产。
    彝族老年节   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省巍山县山塔、龙街一带。每年农历腊月除夕举行。节前家家户户要杀猪宰鸡,做糯米面、磨豆腐、捞面条、酿白酒等,备好节日食品。节日当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门神和春联并在院中心栽一棵枝叶茂盛、高三四米、有三盘树枝的松树,名白“天地棚”。然后在树干上扎一把松毛,将香校插在松毛上。树下置一供桌,桌上置一碗清水,燃灯作天地神灵位,再摆上腊猪头和煮熟的全鸡等祭品,祭献天地神灵。另外在房屋后墙外,也要裁一棵松树,名曰“米上树”、代表厩神。祭祝厩神以求其保佑六畜兴旺。人们在祭毕天地神灵和厩神以后,再祭祀自己的祖先。黄昏后,各家皆要“封门”,即用两条四指宽、一尺二寸长的红纸,上书“九天日月文昌开运桂院仙府”和“十二月卅日封”的字样,在大门日严后将其贴在大门里面,呈“×”形。封门后待正月初二日别家的童男前来“踩门”时方可开门。龙街一带彝族过老年节时,还要在堂屋内外铺上青松毛。山塔一带彝族在节前要将嫁出的女儿接国家过团圆年。已经生育的,在正月初二过后,则返回婆家,未生育的则继续留下,待正月十六日过后才回婆家。入夜后全家团聚欢宴,并由家长给子女们讲家史和故事,通宵达旦,俗称“守岁”。五六岁的儿童,则站在门坎上比身高,据说这样比才能长得快。
    彝族支系密且人民每年农历除夕日清晨,各家各户都要在庭院中栽松树,并在树干上贴红符,上书“松柏长青春不老”的字样,在松树上放一把捆扎好的松毛,每日早晚,在松毛上插三校香。栽入庭院的松树是很讲究的,松枝在三至五层,每层的枝叉为四至五条,选好树后,由两人扶着,一人将其根部刨开,松树不能倒地,不能碰伤一根枝丫和碰落一个松球。刨出来后,用山土包住根部。在庭院栽好后,要早晚浇水,保证其茁壮茂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