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少数民族年


    希恩吉乐 
    蒙古族传统节日。蒙古族人把农历春节称作“希恩吉乐”,意即新年。在接近年底时,人们也要忙年,立灯笼竿。年三十要清扫庭院,给祖先神明设供。夜晚要祭祀祖先,有的还请人说书,青年们则唱歌跳舞,整夜灯火通明,守岁至午夜。大年初一,全家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牧区,全家人聚于最长者的蒙古包)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者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一直持续到十五。
    藏历年 
    藏族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春节。时在藏历一月初一。一般十二月初即开始准备过年的吃穿用玩等。还要用青稞种子培育青苗。中旬,家户准备酥油和白面,炸果子(卡赛)。接近新年,各家都要准备“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上插青棵穗、鸡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孜卓),外加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洛过),标志一年的收成,并预祝来年丰收。除夕前两天,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撤八吉祥灰等。除夕夜全家团坐吃面团土巴,并以其中的物品作预兆。大年初一的传统习惯是家庭主妇先起床,洗撤完毕,到井里打上第一桶水,喂饱牲畜后回屋唤醒一家人。全家人穿好新衣以后,按辈序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都先抓上几粒,向天上撤去,表示祭神,接着依次抓一点送进自己的嘴里。这时,长辈顺次祝“扎西德勒”,后辈总要回贺:“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幸福,预祝明年新年,全家又如此团聚欢庆。”举行了新年仪式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棵酒。年初一,一般闭门欢聚,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亲戚好友互相拜年,持续三至五天。
    赫哲年 
    赫哲族传统节日,即春节。年三十各家要吃年饭(小米干饭和肉)。吃过年饭才能吃大米、白面和炒菜。晚上还要包饺子。正月初一早晨,姑娘、媳妇和孩子换上崭新的绣了云边的抱皮衣裤,到亲戚朋友和邻居家拜年。对前来拜年的客人,主人盛情招待,先泡茶,摆上瓜子,然后拿来两条哲罗鱼,用刀把两边的肉剥下来,切成细丝,放在盆里,用酷浸上,再拌上一定量的白菜丝、豆丝、细粉条、豆芽、葱、蒜,洒上一些盐末,制作生鱼。节日期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小姑娘玩套花绳、老鹰抓小鸡。年轻妇女聚到一块玩“摸瞎糊”、“掷骨头”,男孩子和小伙子聚在一起比赛叉草球、射草靶、滑冰、滑雪。
    扩塔节 
    拉祜族盛大传统节日。“扩塔”,拉祜语音译,意为“春节”。拉祜语又把过年称为“扩尼哈尼”。流行于云南南部拉祜族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一般将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日称为过“大年”,初九至十一过“小年”。每年入秋后,人们就着手准备过年所需各种物品。腊月二十六日开始打扫屋内外卫生,杀猪烤肉,在寨中心栽青松,挂上芭蕉等祭品,祭祀天地之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除夕日,各家各户春制粑粑,全家团聚共餐。旧时,有的村寨除夕夜全寨聚会,共餐团结饭,“卡些”(寨头)总结过去一年寨内情况,唱祝词,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吉祥如意。也有的地方藉此选出新的村寨头人,订出寨规。然后各家给牲畜喂年饭,在农具上粘各种节令食品,让它们和主人共享节日的快乐,也期望它们在新年里协助主人创造更多的财富。晚上全家人休浴洁身,备好翌日的食物。午夜,各村寨鸣放火枪、火炮。春节活动共九天,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初一至初四,是拉祜族的“大年”。初一日凌晨雄鸡报晓后,在火枪、火炮声中,青年男女冲出家门到泉边去抢“新水”,谓此水能消灾免病,延年益寿,获得幸福。早饭后,老人携粑粑去“卡些”家拜年,然后各家互相拜年。人们聚集在寨场上,围着火塘,喝酒、饮茶,唱传统年节歌,跳芦笙舞、丢荷包、打“陀螺”活动等。初一仅限于寨内活动,韧二人们可携粑粑、肉酒之类礼品,走亲访友,互相致贺。长辈要为晚辈唱祝词,拴红线。旧时,从初二日下午开始,各村寨要择日举行“跳笙会”(也称“芦望会”),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进来,“卡些”致词完毕,笙歌骤起,人们欢呼雀跃,随望起舞。舞毕,各家前来领取盛在篾箩内经跳笙舞“孕育”出的“神种”,将其掺合在自家种籽里,一齐下种,以为可祈五谷丰登。第二阶段是韧八、初九日,拉祜族称为小年。相传过去男人出猎或远征常不能如期返家过年,女人们为了慰劳男人就再过“小年”,故有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之说。正月十二日被称为“满年”,到这天节庆活动基本结束。第三阶段是十三日至十五日。十五日晚,在满月当顶之际,由“卡些”主持欢跳一次芦望舞“卡庄玛”,亦称“合心舞”,以示月亮圆,人亦同庆团圆。至此春节活动结束。
    嫩西节 
    傣族传统民间节日。即’春节。流行于今云南新平、元江、景谷、金平、耿马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时间与汉族的春节相仿。过年时,傣家也杀猪、宰鸡,互相拜年,宴请宾客。新平傣族除夕时,全家守夜;到鸡鸣时,家长点着两柱香后去汲新水。当地人认为,头一个挑得新水,在新的一年里最吉利。节日当天,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燃放鞭炮,向老年人叩头,到村外草坪上跳舞、唱调子,谈情说爱,选择意中人。新婚夫妇则带礼物回娘家拜年。
    由奔吉锃 
    纳西族民间传统节日。即“春节”纳西语叫“由奔吉锃”,意为正月过年;也称为“库式”,即新年。春节的准备,是从头年的杀年猪和办年货开始的。除夕有“婉猪头”和宰鸡之俗,各家备办各种菜肴、果品和祭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过年。行祭祀之礼时,忌外人入户。晚餐时,如家中有人外出未归,也要在饭桌上摆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征全家团圆。同时,用米饭和肉喂狗,据说狗用尾巴给人类带来过粮食种籽。餐毕,有的地方有守夜之俗。大年初一清晨,各家由一名男子先起床,首先烧火,火要一点就着,以示新年红火吉利。然后点三柱香,拎水桶到河边去“买水”,要一边顺流汲水三次,一边口诵“新年大吉,风调雨顺”。“买水”回来后,和家入一起准备祭天和祭祖的供品。妇女炸糠糕、乳扇和粉皮,男子们在院中摆供桌和祭品。接着由家长主持除秽、烧天香、放鞭炮,先向东、后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赐福,万事顺利。再把祭品撤到屋里祭祖先。这一切须在天亮前做完。当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汤元等素食,禁吃荤。初一这天,多数不串门,有的地方到同姓宗亲家拜年。泸沽湖一带的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在正月初一早晨,在主屋里为年满十三岁的男女孩子举行庄严的“穿裙子”与“穿裤子”仪式。初二、初三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晚辈通常带一猪膘、茶叶、面饼、糖果、米花、美酒等作为新年礼物,赠送给长辈,长辈则以美酒佳看款待前来拜年者。左邻右舍也互相拜年、宴请。青年们相遇到各家食宿,交际广、朋友多,被视为光彩体面之事。正月初五,各家各户带上米、酒、鸡、猪肉及野炊用具,到附近的温泉沐浴,洗除旧岁的尘土和不吉,干干净净过新年。一连几天,各家各户在温泉附近拾柴燃火,宰鸡做饭,野餐露宿。
    崩南尼 
    佤语音译,即春节。流行于云南沧源等地。每年最后一个月的癸亥日太阳落山后,佤族人民就开始准备迎接又一个新年的来临。届时所有在寨外的人奋都要回到寨中。是夜,每户人家泡下精:米,以备四、五更起来蒸糯米饭、做粑粑,作为新年的供饭送到寨王家。各户送齐供饭后,寨王和头人们开始念咒念经,并鸣放土炮十二响,表示除去旧岁、迎来新年。全寨所有的男子都到寨王家吃一餐“南尼”饭。各家到寨王家祭拜以后,就向自家父母长辈敬拜请饭,然后也给牛、骡、马喂一碗糯米天亮后,人们到寨门外祭山神地灵的大树下,头人提一只白羽毛公鸡,用笋叶剪一只山鹿像,并把寨中所有的枪、弩集中起来,头人提着鸡绕这些武器一圈,边绕边念咒,并将鸡杀死,把鸡血洒在鹿像和枪弩上,祝祷所有的武器精灵不伤害好人和主人,对恶兽与坏人百发百中。祭毕,头人把鹿像插到一箭射程远的地方,举行射鹿比赛,优胜者被全寨誉为神枪手,并在以后的狩猎活动中担当重任。节日期间,人们还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圆、和睦。夜晚,男女青年跳圆圈舞,尽情娱乐。
    阿聂节 
    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即。春节。一般过了腊八就开始忙起,母亲日夜不停地给子女赶制过年的新鞋新衣,男人进城办年货。除夕,达斡尔人称“布图”。白天,家户洒扫庭院,张贴春联、年画、挂笺,还要在门口正前方堆起大垛干牛粪,傍晚点燃,各家长者把大块的肉食、悖停、饺子等美味佳看扔进火堆,祈祝一年人畜安康、五谷丰登。俗谓烟火越旺越吉利,火堆一直要燃到初五。入夜,家户悬灯挂彩,高树天灯。长辈设供拜祭诸神,并到房屋两侧雪地上插香,朝西叩拜祖先,一直延续到初五。然后全家向家长敬酒辞岁,老辈向晚辈祝福,其他人按辈拜年。接着全族男子集合依次给族内人家辞岁,一直延续到子夜,人们回家后团坐守岁。新年初一叫“阿聂”、“喜嫩”,人们早起,烧香拜天、北斗星、娘娘神、灶神等,家人给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者人祝福,依辈份过年。接着吃迎春饺子。吃过饭后,族人团拜,并到外屯拜,一直持续到初五。达斡尔阿聂初五前以拜年为重,其后则以游玩为主,主要活动有打贝阔(曲棍球)、化妆游戏(阿巴嘎日岱)、跳舞、玩牌。阿聂期间,不倒灰土扬水,不动用米面,以免把新年福份倒掉和消耗掉;妇女不动针黹,俗谓动了则一年受累;不准哭闹、喝斥、免招不吉。
    打铁节 
    基诺族传统节日。即“过年”。原意为大家打铁,准备生产工具,故名。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山区。每年农历十二月内举行,具体日期不定,由各村寨父、寨母据气候节令择吉日而定。届时,寨中的“卓巴”(寨母)、“卓生”(寨父)敲起被认为是神器的牛皮大鼓,全村人闻声聚集在“卓巴”、“卓生”家,等候分配过年的准备工作。先由村里各户凑钱买来小牛,举行剽牛祭天仪式。祭毕,各户出一男子,手持弓箭、肩背火枪,上山捉黄嘴老鼠两只,献给寨父、家母,作为儿女孝敬他们的节日礼物。此外,还须捉竹鼠一对,赠献村中铁匠,作为新年备耕砍树仪式的礼物和使用铁器的纪念。这些礼品有时亦事先备留。各家男主人则聚集在铁匠作坊,将鼠去皮毛洗净,取其一半以炉火烤干,捣成粉状,冲入沸水,以汤敬献铁匠。其余一半鼠肉则赠给村中长老。节日期间,还有敲牛皮大鼓、竹简合奏、跳望、对歌、翻竹竿等活动。据传很久以前,有位基诺族妇女婚后怀胎九年九月,未能分娩,后来肚子里的小孩咬断她的七根肋骨,从肋下跳出,一手拿火钳,一手拿铁锤,一出世便打起铁来。从此,基诺族便开始使用铁器。后世为了纪念他,相沿成俗,遂有打铁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