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欢乐祥和过大年 地坛庙会京韵足


    
    演员在北京地坛庙会现场演出。本报记者 赵 晶摄
    霾少了年味浓了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魏其宁
    正月初一晚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大街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琳琅满目。在看花灯的人群中,“海归”李本刚除了高兴,更多的是感慨,“家乡变化大,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过去一到年三十,噼里啪啦的鞭炮倒是很热闹,但正月初一早上出门,空气又霾又呛,一地的爆仗皮环卫工人得扫上半天。”李本刚感慨地说,今年回来可不一样了!年三十晚上鞭炮声很少了,正月初一早晨出门,小区地面上干干净净,空气也清新无比!
    除了不放鞭炮看花灯,少进酒店多进博物馆也成了博山的过年新潮流。正月初一的博山陶琉文化博物馆里人流熙攘,博物馆负责人焦新说,节日期间博物馆不休息,全天向市民开放,仅一上午的时间就接待了上千名观众,多是家庭参观体验。
    除了城市年俗的变化外,如今博山乡村的年俗变化也不小。正月初一,在博山镇上瓦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成一边向乡亲们拜年问好,一边给大家送“礼”。“人手一本农技手册。要努力学习不掉队!”王金成言语间透露出的喜气和自信,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农村的变化、农民的变化。
    地坛庙会京韵足
    本报记者 杨学聪
    正月初一,历时5天的北京地坛庙会开门迎客。9时整,在150余名“文武百官”“侍卫仪仗”的前呼后拥下,身着祭祀盛装的“皇帝”缓步登上方泽坛,按照史书所记载程序举行祭地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作为北京“五坛”之一,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本就是古都坛庙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传承是地坛庙会最突出的特色。
    今年春节期间,地坛庙会在京韵京味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发展新理念,用各式各样浸润着皇城文化的活动,传承坛庙文化,绵延古都气韵。他们推出了仿清祭地表演、优秀民间花会展演、歌舞荟萃、天津曲艺、台湾风情和河北杂技共6项演出近百场次;设置“中国新二十四孝”“印象·我的北京”“老北京城墙城门”“坛庙文化”等共6组图片展;举办皇城文化互动区和“祈福纳祥”民俗等互动体验活动。
    “以前的庙会,是让大家见到平常见不到的东西,现在则是让大家在庙会中见到常见但不知道的东西。”地坛庙会新闻发言人郭彩伶告诉记者,比如地坛的祭地文化表演、城墙城门展等,通过这些展演内容向参与者讲述建坛的历史以及坛庙文化的积淀。
    用情唱响开门红
    本报记者 廉 丹
    正月初一和家人吃完午饭,李婉珍就早早出了门,赶到于山老人活动中心。虽然十几年来几乎天天去,但因为是新年第一天,这一次格外重视。“新年第一场演出,我们要热热闹闹唱个开门红。”李婉珍说。
    今年71岁的李婉珍是福州市于山松鹤闽剧团团长,活动中心就是闽剧团平时排练的地方。“我们剧团1994年成立,是业余闽剧爱好者们自发组织起来的,这么多年来几乎每天都在一起排练演出。”李婉珍说。
    锣、鼓、胡琴一响,下午两点钟演出准时开始。大家相互之间十分熟悉,简单排个顺序就轮流上台演出。整个过程也不需要主持人,每个演员上来照例先给大家拱手拜年,然后就自报家门、剧目开始演唱。唱腔或高亢激昂,或婉转绵长,时不时博得满堂彩。演出期间,总有长长的红纸条从观众席传到台上挂在舞台两侧。“新年图个开门红。演员们给我们义务演出一年了,我们这些平时总来看戏的戏迷给他们发个红包,既是心意,也是新年的好彩头。”戏迷叶大爷告诉记者。
    一键看尽满城花
    本报记者 郑 杨
    “今天本想带孩子出去逛花市的,可实在忙不过来,没想到从网上也能体验花市的实景,感受广州的‘年味儿’,真是方便。”广州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正月初一,她和儿子一起用手机扫二维码进入了广州“全景迎春花市”,津津有味地逛遍了全广州的花市。
    据广州花市主办方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年逛花市是“花城”广州市民延续百年的传统。今年花市与腾讯公司合作,利用全景拍摄技术,将11个区的传统花市及海心沙园林博览会、灯光音乐会等最具岭南特色的花市花景都原汁原味地“搬”到了网上。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逛”花市的感觉。
    对于到现场逛花市的市民,今年主办方专门推出了“花城广州版识花君”微信小程序,用手机扫一扫花卉上的卡片就能智能识别花卉,可识别的品种近6000种。目前,广州各花市及13个公园景区都已铺设了“识花AI”卡片,赏花再不用“雾里看花”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