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明祖师传丨云游结缘谒圣迹之拒见家人坚道心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2:11:21 腾讯道学 贾来生 参加讨论
文/贾来生 十二月时,兰州过来的一个信士告诉他好友赵贵去世。羽化前三天,赵贵将自己所有衣物都散给了穷人。羽化那天晚上,赵贵穿戴整齐,一个人住在酒楼上。半夜里,楼房起火,幻身羽化。 道成犹恐幻身累,莫若临行一火烘(资料图) 赵贵早年曾给刘一明传过内丹功法,刘一明缅怀故人,他提笔作七律诗两首,赞其功德: 五十余年下苦功,和光混俗似童蒙。 黜聪毁智磨尘性,返朴归淳养太冲。 物我浑忘还本面,有无不立入真空。 道成犹恐幻身累,莫若临行一火烘。 另一首是: 西秦久已少仙真,惟有先生炼法身。 在俗独能超出俗,居尘却会脱离尘。 一条戒尺消魔障,几个包儿贮宝珍。 平日谨言常艮辅,临行大道授何人? 刘一明在山上一边养病,一边研读周易等经书。不久,除日到来,刘一明感叹时光飞逝,自己功力仍然未臻至境,他写诗回顾道: 去年除日在南台,今岁栖云又转来。 自想韶光如过箭,暗悲灵药未凝胎。 火功到处丹生彩,阴气消时意化灰。 若有些儿形质物,此身未许脱尘埃。 新春佳节,除了大弟子张阳志等为数不多的一些道士外,俗家弟子大多回家过年了。刘一明对于人之常情是能够理解的,对于一些弟子不能完全出家,平时还和家里保持来往,他也从不强求。 临近年关,弟子们纷纷下山(资料图) 一些弟子背着褡裢来向他辞别时,刘一明和蔼地劝勉他们,要他们随行带上几本经书,有空多多浏览。末了,他还写诗勉励道: 道义相交事最嘉,师徒讲习觅黄芽。 夜深熬落天边月,话久常忘盏内茶。 只字明时真足乐,一言会处实堪夸。 诸君岁尽皆回里,俱等来年各献瓜。 可是,刘一明对于自己却从来不宽容。这一年新春有一件事情,是弟子们都知道,并传为佳话的,从中我们足以看出刘一明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他认为自己作为弟子们的师父,为了追求至真至纯大道、弘扬丹道功法,应该完全按照重阳祖师的规定,过严格清苦的住庵生活。 冬天里,天总是黑的很早,下午起就阴沉沉的。只见一个弟子从山下气喘吁吁地来到了自在窝,其时刘一明正在写作。 弟子说:“师母带孩子们来了,您快下洗心亭去吧。” 道人已学道,山中犹著书(资料图) 刘一明正在著述,一心一意,物我两忘,他愣楞的问弟子说什么?弟子又重复了一遍。 刘一明停了停,起身,踱了两步,转身对弟子说:“你下去对她们说,让她们明天一早回家吧!我已经出家了。” 弟子又想申述,请他下山。刘一明挥挥手,让弟子快去回复。如此三遍,他都严辞拒绝。 原来在刘一明老家,年年过年时,独缺他一人。老母早已辞世,儿女也长大了。妻子儿女们这几十年的日子,虽然家道富足,可总觉得缺点什么,就像没有盐的菜一样。 春节本就是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资料图) 虽然刘一明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家,同家中断绝了关系。可是家里对于让他回来的努力却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妻子一个人拉扯儿女长大,其操心之苦恐怕只有她自己一个人知道。 儿女们年年要请父亲回家,妻子犹豫了好久,今年就决定坐着牛车,带上儿女,来到栖云山。他们希望能叫刘一明回去吃一次团圆饭,哪怕能够见面一叙也是好的。 来到栖云山以后,弟子们非常热心,将洗心亭里最好的两间招待信士的房间收拾出来,让师父的家眷居住。可是,弟子们上山,三次请人,就是不见人下来。子女们心里终于凉了,妻子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溢了出来。房中一片沉默,只有火炉里的火苗在闪烁跳动。 唯有火苗在闪烁跳跃(资料图) 这一幕,让众弟子难以理解,总觉得亲属远道而来,师父总该下来见一面吧!后来大弟子张阳志以一个西北汉子的直爽亲自从山底下沿着石阶摸黑上到了西山顶上的自在窝,他看见刘一明仍在拿着毛笔写作。 张阳志为师母和眷属说了很多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说:“重阳祖师说过‘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我们毕竟身在凡尘,离家多少年了,老师您难道忍心不去见一下而抱撼终生吗?” 刘一明一直没说话,听到这里,就说道:“你先下去,我过会就下来吧”。 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资料图) 张阳志下山了,弟子们都以为老师要下来,怕有打扰,都早早回云房歇息了。妻子是了解刘一明的,她等他直到半夜,待得子女们都歇息以后,就在房门前的台阶和院子里撒满了草木灰。随后,妻子在屋内反复琴弹奏刘一明早年最爱听的琴曲。 第二天一早,妻子打开房门,只见台阶上踩满了重重叠叠有人徘徊走动的脚印,那脚印的大小正与丈夫的一模一样,但是那脚印却没有跨进门槛。妻子鼻子一酸,知道昨晚刘一明终于来过。 祖师的的心里有她,也有子女,只是因为一些她说不明白的理由,终于没有踏进房门。于是,妻子领着儿女,坐上牛车,挥泪回了老家。天阴沉沉的,如同灰铅一样,仿佛要坠了下来。 郑重神仙字,休教石蠹鱼(资料图) 刘一明站在“上天梯”遥望着牛车远去,直到看不见时,才独自回到了“自在窝”,后来他写诗自勉道: 道人已学道,山中犹著书。 郑重神仙字,休教石蠹鱼。 他又坐在自在窝开始提笔注书,丹经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高境界。别的都可以抛弃,唯独对于大道的追求不能放弃,其志真是坚如金刚。刘一明生怕对于家庭的留恋动摇自己的道心,竟然几十年不肯同妻儿见上一面。 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当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把爱情看作生命的全部而讴歌时,当人们把家庭看作是人生的港湾时,刘一明却在山上以易为朋,以经为友,有家不回,有妻儿不聚。 《好了歌》(资料图) 这在中国这样一个重家庭、重伦理、家国同构的国度里,人们是很难理解的,不管以什么样的神圣理由!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生命最温暖最感人的一幕。只要你看一看如今每年临近年关时,中国人如何肩提手扛,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拥挤,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时,你就知道家在中国人心里已经成了一种宗教般的信仰。 不过,如果认为刘一明没有一点中国人的常情、刘一明是铁石心肠,那就错了。他只是为了求索大道,为了像全真祖师那样终身弘道、与道合一,因而对于妻子儿女才是如此的态度,从道教承负教义来说,他这样做也是在为妻子和儿女创造争取最大福报的机会。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刘一明,有时夜间独坐时,他会想起妻子;观看鸟雀啄食时,他也想念过儿女。听到除夕鞭炮声此起彼伏,看到山村里家家户户忙于置办年货时,他也思念过家人,他曾写诗道: 满山灯烛照,各庙磬钟鸣。 爆竹连声响,动我故园心。 可是为了不影响自己从道的决心和恒心,他时常以“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而自勉。真是“为有英雄多壮志”啊!他经常给弟子们提及的是紫阳真人要人们断绝恩爱牵绊的两首诗词。 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资料图) 后来他把这两首诗写在了《通关文·恩爱关》中,一首是:“为道须要猛烈,无情心刚似铁。直饶男女妻妾,更与他人何别”。另一首则是: 人生虽有百年期,夭寿穷通莫预知。 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 妻财抛下非君有,罪孽将行难自欺。 大药不求争得遇,遇之不炼是遇痴。 他自己曾作《叹因恩爱受害者》诗一首,充分表明他一生之所以能成就大业与他超越世俗的思想观点有关: 父子夫妻与弟兄,至亲每每变无情。 我曾看破其中假,三十年来两脚轻。 未完待续…… (编辑:柯恩) 本文由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