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被打断三次 这样的周公你知道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9:11:50 腾讯儒学 刘瑞 参加讨论
文/刘瑞 曹操《短歌行》中有名传千古的四句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资料图 图源网络) “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自傲。”诗人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也表明自己虚怀若谷,希望贤才全部能够归己所用,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谓是画龙点睛。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让人们看到自己礼贤下士的决心和求贤若渴的诚心。 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孟子也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怎样才能使天下的贤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自己呢? 周公的故事记载于《史记·鲁周公世家》:灭殷两年后,周武王病逝了,他的儿子太子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此时百废待兴的周朝,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人来掌控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 成王年幼,周公担当起辅政者的角色(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于是周公留在京都辅佐成王,派长子伯禽去管理自己的封地鲁国。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世遂以“周公吐哺”形容掌权者求贤若渴、爱惜人才。 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只是代为掌政,但在王室内部,管叔、蔡叔制造流言说:“公将不利于孺子!”诬陷周公意欲篡权夺位,对成王不利。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当初,成王幼小时,有一次生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说:“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旦。”然后把祝告册文藏于隐秘的地方,成王果然病好痊愈。 到成王临朝后,有人散布流言,污蔑周公,周公逃亡到楚国。后来,成王发现了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成王慨叹自己的年幼无知,对当初自己误解周公感到十分愧疚,所以派人接回周公,并亲自率众出城迎接周公回国。 成王长大后看到当年周公的册文,内疚不已,将周公接回(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回国后,周公依然不断劝谏成王:“要爱民如子,用诚心对待各诸侯大夫,使他们心悦诚服。周王朝才能够长治久安!”其言论记载于《尚书·洛诰》中。周公还对成王说,自己退休后要解除政务回归农事,而成王若能尽心教养人民,不管何处的民众都会不远千里来归附。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以民为本”的思想为儒家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历经千年,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依然代代传诵,历久而弥坚。 周公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为后世代代传承(资料图 图源网络) 周公一直以身作则,从不居功自傲,“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以诚心对待天下贤才,礼贤下士、虚怀若谷,成为后世帝王效仿的典范,是以曹操发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感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