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张宇初:万马齐喑究可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05 腾讯道学 贾来生 参加讨论
文/贾来生 据《明史》记载,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每天读书量超过一寸厚,被人称为“小韩子”(小韩愈)。成年后拜开国第一文臣宋濂为师,即使身为长辈的胡翰、苏伯衡亦自称不如,一生以阐明王道、天下太平为己任。 方孝孺(资料图) 当年太祖见方孝孺举止端庄,学问渊博,称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此后有意栽培,任命其为陕西汉中府教授。后太祖之子蜀王朱椿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并亲题“正学”二字赠其书斋。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惠帝即位后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建文帝敬重方孝孺,每有疑难即向他请教,处理国家大事也征求他的意见,有时还会让方孝孺批复群臣的奏章,并主持纂修《明太祖实录》及《类要》等史籍。 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派兵北伐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双方交战中方孝孺提出很多重要建议,只是当时水师大将陈瑄率战舰投降燕军,再加上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战争才失败。而方孝孺拒不投降,被捕下狱。 开金川门迎敌的李景隆(资料图) 当时方孝孺已经是名闻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学识品德为四海称颂。尚在朱棣起兵时,其高参姚广孝早就料到以方孝孺的骨气绝对不会投降,所以一再请求燕王万万不能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种子将会灭绝,朱棣点头答应。其实,朱棣也有意借方孝孺的威信来收揽人心,所以屡次派人招降,并希望由他撰写即位诏书。而方孝孺坚决不从,随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带孝而入,悲恸至极,哭声响彻大殿。朱棣上前安慰方孝孺,告诉他建文帝已死,并劝他辅助自己即位,就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结果二者来了一场继位权的辩论: 方孝孺厉声质问朱棣:“成王安在?” 朱棣称成王已经自焚。 方孝孺继续问道:“那为何不立惠帝的儿子为君呢?” 朱棣自比周公(资料图) 朱棣答道:“国赖长君。” 方孝孺继续追问:“为何不立皇弟呢?” 朱棣则称:“此朕家事。” 朱棣命人将笔墨投到方孝孺面前,声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强迫其写。方孝孺接过笔,大书“燕贼篡位”四字,即掷笔于地,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见方孝孺宁死不屈,即威胁道:“汝不顾九族矣!”方孝孺义无反顾地斥责说:“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怒不可遏,命人对其施以磔刑。最为残忍的是,方孝孺被打进死牢时,明成祖朱棣派人大肆搜捕方孝孺在京的亲属,并在行刑当日把他们押往刑场,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场面十分残忍。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将要被杀的时候,方孝孺看着弟弟,流下了眼泪,方孝友说: 阿兄何必泪潸潸, 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 旅魂依旧到家山。 取义成仁在此间(资料图) 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载所施之刑为磔刑,方孝孺在行刑后,尚能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十二个半“篡”字才断气。方孝孺被杀后,无人敢收尸,戴德彝抚尸恸哭不已,绝食三日,有诗曰: 临危生死决须臾, 为国宁怜家与躯? 继志情殷愧力短, 承先念切遇时渝。 关山欲断春秋泪, 骨肉长分南北区。 手泽遗今无复守, 聊凭风雨泣桑榆。 吴冠中《秦淮河》(资料图) 最后方孝孺遗骸由廖镛、廖铭收葬于聚宝门外山上。方孝孺妻子郑氏与子方中宪、方中愈上吊自杀,两个女儿亦跳入秦淮河自尽。在朱棣的命令下,方孝孺的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许多门人自殉。据统计,方孝孺十族共873人被诛杀。 明成祖以极其罕见的残忍手段对待方孝孺这样一位铮铮铁骨的忠义之臣,让包括张宇初在内的很多正义之士感同身受,内心饱受煎熬。可他也像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只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暗含敬重和怀念之情。在一个月黑风高,溪水潺潺的夜晚,张宇初天师面向北方,随口吟起了方孝孺那荡气回肠的遗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 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聊凭风雨泣桑榆(资料图) 张宇初天师在入贺明成祖登基之后,受到了明成祖的极大信任和器重。永乐元年(1403),当大上清宫修葺完成之时,成祖还专门命其陪祀天坛。这是朱棣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祭祀天坛,自己篡位夺权名不正言不顺,毕竟还是心虚的,而且,刚刚登基不久,还有很多人并不认可他。 所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人们的心理上,朱棣都迫切需要借助这位玉皇大帝在人间的代表来在普通民众中强化自己奉天承运、君权神授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像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当年借助张正常天师的巨大民间声望来为其强化君权神授的神秘外衣一样。另外,精明无比的朱棣还采取了篡改历史,收买人心以及血腥的大屠杀等诸多手段来恐吓异己。所以,朱棣这次祭祀天坛,是由姚广孝等一批谋臣精心策划的,文武百官全部参加,鼓乐喧天,钟鼓齐鸣,礼炮齐发,气派非凡。张宇初天师作为道教领袖,主持了祭祀神灵的宗教仪式,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天师本人和道教的社会地位。 张宇初天师主祭天坛(资料图) 驿券归山之后,张宇初天师获得了充分的休憩和宁静。其实,他有时很是享受这种天人合一、优哉游哉、自娱自乐的山居生活。例如,他曾经有《我爱山居好》诗三首流露这种情怀: 我爱山居好, 无求足养真。 秋声七八月, 山色两三人。 迹晦心非晦, 身贫道岂贫? 沧溟观大化, 搔首愧红尘。 我爱山居好, 萧条岁月长。 静中知道大, 闲处觉身忙。 夏雨云尤白, 秋风菊渐黄。 何如收足坐, 尘虑岂相妨? 我爱山居好, 从知物我同。 风云两车辙, 天地一环中。 生化机无尽, 圆方妙不穷。 屈伸呼吸里, 委顺任西东。 秋菊(资料图) 不过,随着一位重量级人物的出现,他宁静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都顿时受到了强烈的冲撞和震动。 就在同年(1403)一个和风煦煦的早上,他在天师府隆重迎接了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宁王朱权。这位大名鼎鼎的朱元璋“独钟爱之”的宁王果然名不虚传,气度非凡。焦竑在《献征录》中对宁王朱权记载道“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须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 二人相见恨晚,只是因为这场刚发生的大变故双方交流并未深入(资料图) 张宇初曾经在京城见过这位最有才华的藩王,早就想结识,没想到机会说到就到。张宇初不紧不慢而又非常沉稳地接待了这位藩王。言谈间,张宇初发现宁王虽然天生清修伟岸,谈吐儒雅,但总掩饰不住眉宇间的一股阴郁之气,眼角眉梢都是一股难掩的落寂之情。宁王学问渊博,礼贤下士,早就对于张宇初天师的名声和才华非常仰慕,只是未得机缘。因此二人一见如故,大有英雄惺惺相惜,相恨见晚之情。只是,宁王刚刚因为一场变故,胸中块垒久久无法排遣,所以二人第一次交谈并不深入,只是礼节性的拜会。 未完待续……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