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祖天师降魔设治所 青城山会盟万神朝


    文/李远国 李黎鹤
    成都,一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承负着古蜀文明与道家思想的浸润,是道教天师道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岷山蜀地多神仙。依《山海经》所载,昆仑为上古神仙聚居的圣域。岷山为昆仑的下都,成都则为天地之中央。故汉代左思《蜀都赋》曰:“金城石郭,兼墚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从古蜀先王开始,在四川的大地上便展开了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之途。当我们看到黄帝、蚕丛、柏濩、鱼凫、杜宇、鳖灵等先王“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随之“化而复生”的时候,也许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居民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传统。
    
    青城山(资料图)
    青城道教,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曾在青城山“策大面而礼宁生,命鬼容区占星。”又得宁封子传授“龙跷飞升之道”,遂以成仙。黄帝遂封宁封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之上司,真仙之崇秩。”为“五岳之长”,统领天下群仙。今建福宫、丈人峰即为宁封真人修道的圣地,天师洞的“访宁桥”、“授道坛”、“龙跷仙踪”,乃是黄帝学道于宁封子的历史遗迹。《玄中记》说:“青城洞穴分三孔,西北通昆仑。”自上古以来,众多仙真、高道、隐士往往隐居青城,潜修至道。
    于是,在古蜀仙道的基础上,天师道在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始发源。据道书记载,那是在东汉和帝永平年间,传为西汉开国军师张良的八世孙的张陵,弃官学道,“自淅(江)逾淮(河),涉河洛,入蜀山”,先后在鹤鸣山、阳平山、西城山、峨眉山、云台山、秦中山、昌利山、隶上山、涌泉山、真多山、北平山、稠梗山、渠亭山等处炼丹修真,能“分形散影”,“通神变化”,得炼成神丹。遂立宏愿,“当功及生灵,佐国立家,兴利除害”。
    
    第六十一化 盟威箓 清代木刻版画(资料图)
    其志感太上老君,老君遂于顺帝汉安元年正月十五日,降临鹤鸣山,授予三洞真经、金丹秘诀、雌雄二剑、符箓法印等,任命他为天师,于蜀地立二十四治,教化济度世人。
    
    赵元帅 明代绘画(资料图)
    当时巴蜀地区人鬼混杂,巫妖横行,残害百姓,枉暴生人,青城山就是鬼魔盘踞的“六天鬼域”,有鬼城鬼市。张天师亲率弟子赵升、王长,于山中设立法坛,大战“八部鬼师”、“六天魔王”,扫荡鬼城龙宫,降伏鬼帅魔王,“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使六天鬼王归于北酆,八部鬼帅领众窜于西域,五行之毒又戒而释之。”《三天玉堂大法》说:“五部之鬼自受祖师誓约之后,归心正道已久,故张元伯以忠信立雷府直符,赵公明以威直充玄坛大将,余皆为酆都丑狱之酋长,皆不复为妖也。”也就是说,原先盘踞在西蜀一带的鬼魔部落,纷纷皈依道教,成为张天师的部属。赵公明则成为民间最为崇敬的财神。
    
    青城山景区入口(资料图)
    

今青城山中仍随处可见天师降魔宏道的遗迹。如沿访宁桥、祖师殿而上的绝项处,便是鬼神会盟的黄帝坛;从天师洞到朝阳洞、上清宫所经过的掷笔槽,崖悬壁深,藓阴路滑,这里便是“人鬼分涂”的龙桥,传为张天师与众鬼立誓,“朱笔画山,青崖中绝”,以此为界,人鬼各居一边,相安无扰,
    天师洞有降魔石,亦名“三岛石”,传为张天师降魔之际,手挥神剑,一剑立劈巨石,化为三块,又命群魔一一穿石而下,至“洗心池”,洗心革面,改邪皈正,信依道教。其荫蔽洞天的千年古银杏,隋代天师石刻造像,大面山岩摩符录,皆为千古圣迹。古丈人观西北为鬼城山,有天师誓鬼坛,《碑目》曰:“昔天师自鬼城山驱鬼于绝域,有鬼界古碑”;其大面山为民间最为崇敬的财神赵公明修道的祖庭,故名赵公山。道书宣称此山“非常人所到,灵禽异兽,奇花异草,靡不有焉。其上琼楼仙室,金阙玉堂”,乃天帝收藏宝物的“神仙币库”。
    
    张天师(资料图)
    又传陵州(仁寿)有毒龙、神女为害,张天师驱龙降神,令毒龙、神女化造盐泉,以利百姓;西城白虎神好饮人血,梓潼兜鍪神以人为祭,张天师召而戒之,白虎、兜鍪神再不为害于人。张天师到处降妖驱魔,巴蜀日益安定。这些神奇绝妙的传说,曲折地反映了张陵吸纳改造巴蜀原始巫教,创立中国道教的历史过程。所谓“鬼”、“魔”、“龙”、“虎”,实际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数民族。王家佑先生曰:“龙族是古蜀族,鬼族(虎族)是巴人,两族都是现实的人民。”正是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张陵运用道家黄老之学改造巴蜀的妖巫鬼道,于是巫鬼跃升为仙官,“鬼道”遂发展成为天师道。
    
    二十四治图(资料图)
    张天师便和道徒、民众一起,在蜀中开山修路,打井造林,发展生产。再加上他精通医道、气功,为人治病颇有成效,深受民众的拥护,“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张陵把民众组织起来,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即“二十四治”。在教区内,张陵设立祭酒统领道民。他用《道德经》教化民众,要他们自重自爱,互相帮助;废除刑罚,让有过错的人修桥铺路,将功补过。为了减轻道徒民众的负担,规定祭祀不准用酒肉,春秋季节不准宰牲酿酒。教区中还设立义舍义仓,救济路人与贫苦道友。这些措施具有某些劳动者反抗官府、相互救济的积极精神,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南宋理宗皇帝誉曰:“道家以清静无为为宗,篆录丹灶、吐纳醮祭乃其法之祖,而崇信者笃。得非诱人以悔过趋善,固名教治道之一助欤……真君受命璇穹,降生汉代,修真炼行,乘云上升,二十四治,及青城掷笔,誓鬼三嵎,化地作咸泉,灵迹在蜀。”
    
    飞仙图(资料图)
    东汉永寿二年(156),张陵在苍溪云台山乘云羽化,在世123载。人们说其时空中有龙虎鸾鹤之骑,狮子辟邪之伍,青幢绛节,天乐玄韵,他乘坐黑龙紫舆,到阆苑仙境去了。晋代画家顾恺之所写的《画云台山记》,记述了张道陵在云台山七试弟子赵升的故事,把云台山“神明之居”的“幽、奇、雄、险”描绘得维妙维俏。这种得道成仙的传说,寓寄着人们对张陵的怀念。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张鲁先后承其事业。道教中人称张陵为“天师”,张衡为“系师”,张鲁为“嗣师”,因此张陵之道教又叫“天师道”。经过张陵祖孙三代的传教,特别是在张鲁的努力下,道教在川北、川东、汉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汉中政权。
    在张鲁主持的汉中政权内,废除官吏,皆以祭酒为治。有小过者,须修补道路,将功抵过,略示惩戒。对被触犯法者,宽恕三次而再犯,才处以刑罚。张鲁自称“师君”,下设祭酒,各领部众。祭酒上又设大祭酒,层层统领。其中的都讲祭酒,地位仅次于张鲁,主要职责是指导学习《道德经》。蜀汉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马超,就曾担任过都讲祭酒。祭酒在各自领域设立义舍,义舍中备有米、肉,供行旅之人免费住、吃。据说如果贪食过多,鬼便能使其生病。这种义舍可以说是道教的基层组织。
    

张鲁统治汉中近三十年,政局安定,受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拥护,史称“民夷便乐之”。其势力十分强大,甚至可以与刘备、孙权比肩,连东汉朝廷亦任命他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至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于曹操,他将存放宝物财富的仓库打上封印,留作国家财产,两袖清风而去,曹操对他的人品大为赞赏,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龙虎山图(资料图)
    

张鲁死后,祖坛迁到了江西贵溪龙虎山。《龙虎山志》说,张鲁晚年嘱其子:“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经箓往居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张盛遵循父亲的嘱咐,于东汉末自汉中迁还龙虎山,并在张陵所筑的玄坛旧址建传箓坛,于三元日升坛传箓。此后,东晋安帝对第六代天师张椒甚为器重,隋朝皇帝对第十代天师张祥封官晋爵,唐代玄宗亲赐第十五代天师张高手书,批准和嘉许龙虎山传箓,名声愈彰。至宋真宗时,召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赐号“真静先生”。从此以后,龙虎山遂成为天师家族世代领袭的本山。
    
    铁拐李(资料图)
    到了大唐盛世,铁拐都仙教主东华帝君李喆,曾在青城山之巅,会集群仙,而传“追鹤秘法”、内丹大道于钟离权,从而肇开钟吕金丹一派。又有高道仵达灵与钟离权同入青城,遇青城丈人授以真元丹诀,以达超越三乘境界。张伯端闻道于青城之上,而创内丹南宗。元陈至虚遇青城老师亲传丹诀,发泄青城至秘之文,融南、北二宗丹法。明张三丰访道西蜀,祭祖青城,而创三丰一派。清末乐山高隐李西月著述《道学十三经》,风行于世,而创内丹西派,至今道脉尤存。又有青城派秘传《玄门太极长生功》、岷山派所传先天胎息法,流传海内外,影响颇大。青城剑术更是名扬天下,吕祖之黄龙剑法,李鉴夫的浩然剑气等,早在宋元之际即声震乾坤。
    
    陈抟(资料图)
    唐宋之际,雷法兴于青城。有以冯佑、陈抟、刘浩然等为宗师的太乙系,主传太乙火府五雷大法,收九天魔女锁之于八角井,由是大教愈彰。得其雷法宗派者,孙太初、赵师古、杜昌宗、吕真人。近有刘虚正、王法进、监军赵必渥,其徒甚众,独许志高真人得法大显,阐教于青城,门徒颇多,遍布西蜀、江南、福建地区。有李清叔、赵贯夫、学真童子、高仓、岳先生等为宗师的忠孝派,传忠孝五雷大法于世,其雷书、符篆、法印,皆得之青城山丈人观石匣中。有以张元真、刘致清为宗师的混元派,主传混元一气八卦洞神天医五雷大法,宣称历代神仙修炼金丹,祛遣内外之魔障,至于脱质升仙,摄邪皈正,禹步超神,安危定乱,亦无出于斯文也。有以张继先、王宗敬、刘玉为宗师的地祗派,主传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地祗法,其流传遍及江淅闽湖广。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三代隐修山中,而创清微派,将内丹术与雷法符咒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信徒甚多,青城山再度兴旺,成为道教传播之中心。
    
    丘处机(资料图)
    金元之际,以王重阳、丘处机代表的全真道日益昌盛,并开始在巴蜀传播。清初,陈清觉在川开创龙门派丹台碧洞宗。陈清觉(1606—1705)道号寒松。武昌人。拜武当山太子坡高道詹太林为师,为全真道士。康熙八年(1669),陈清觉游访至青城天师洞,见殿宇荒芜,福地颓败,因之留居,振饰洞天。经过几年的努力,青城面貌焕然一新,即交道友张清湖主持庙务,遂到成都青羊宫养静。康熙三十四年(1695),成都府臬宪赵良壁来青羊宫访胜寻真,与陈清觉交好,遂捐献俸银,修建二仙庵,请陈清觉主持庙务。于是他开堂接众,广度道徒。后来又承康熙皇帝诏见,他携带青城茶数斤觐见。康熙品茗,夸其味美,令他常年进贡,青城之贡茶由此而始。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诏封陈清觉为碧洞真人,并赐御书丹台碧洞匾、赤龙黑虎诗章、珊瑚树、金杯等物。从此,便开龙门丹台碧洞宗于四川,法脉延续至今。另有全真道士张清夜,亦来自武当,于雍正七年(1729)主持成都武侯祠。乾隆八年(1743),又兼主持青羊宫,数年之间,广布道教,接待十方道众,一时羽流云集,青羊宫俨然为一大丛林。
    
    傅圆天大师(资料图)
    当代四川亦出了二位大师。其一是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的易心莹大师。易心莹(1896-1976),法名易理轮,亦称易理,四川遂宁人。童年出家于青城山常道观,穷研儒家和道教学理。在任常道观知客和住持期间,接待四方学者,与著名学者陈樱宁、蒙文通、陈国符等往来,切磋道家学说。晚年专事著述与讲学,着有《道学系统表》、《女子道教丛书》等,为道教界一大学者。另一位是傅圆天大师(1925─1997),自1956年开始主持青城山庙务,奋力保护、恢复青城山道场,贡献甚大,先后当选为成都市道协会长、四川省道协会、中国道协会、中国道教学院院长,为当代道教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 李黎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