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黄山挑夫:做一棵不被生活压倒的松树


    文/崔晓明
    不久前,我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年假旅行,环游了安徽全省。到了安徽省,不能不去黄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三绝:奇松、怪石、云海(资料图 图源网络)
    黄山的美景让我流连忘返,而更令我震撼的,是黄山的挑夫。
    一根扁担,就是他们谋生的工具。扁担两端的货物,像两座无法计量的山峰,压弯了他们的腰。上万级的登山台阶,每一级都洒下他们的汗水。他们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目标是海拔1860米的顶峰。
    黄山挑夫,起得比太阳还早。有人说,黄山的太阳不是自己升起的,而是挑夫挑起的。黄山挑夫的肩膀硬茧层层,挑起的是山上需要的货物,是家里老人的医药费,是孩子的学费,是全家的希望。
    沉重的货物压弯了挑夫的腰,却不能使他屈服。一如黄山松顶风傲雪、坚韧不拔的精神。
    南朝范云写过一首诗:“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黄山松大多生长在八百米以上的高海拔峰谷之间,生长在一峰突兀的绝壁之上,生长在任何人都不能想象的地方。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资料图 图源网络)
    无论狂风雷电,还是冰霜雨雪,无论是根底的艰难贫瘠,还是环境的困顿险恶,都不能消磨黄山松坚忍的意志。它们站在那里,一站就是千百年。
    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一日之计种蕉,一岁之计种竹,十年之计种柳,百年之计种松。”
    造物主在造就了黄山松的同时,也造就了黄山挑夫,让松有人的灵性,人有松的风骨。
    在黄山,无石不成景,无景不成石。黄山的奇峰异石,与悬崖峭壁上的奇松相映成趣。古人有诗云:“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云铺。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
    黄山上山8公里山路,挑夫们每走上几十步就得停下来歇歇脚。他们歇脚的方式非常独特,把手中的木杖往扁担上一支,身子往扁担外一抽,不蹲不坐,站着歇脚,稳稳的,就像黄山的飞来石。
    
    黄山挑夫挣的每一分钱,都是一步一脚印的血汗钱(资料图 图源网络)
    黄山挑夫,大多数是50后和60后,年龄不算小了,干起这项工作经常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每天顶多挑一百多斤的货物上山,每斤只挣1元钱。这些挑夫,为了简单的生存,已经竭尽全力。
    但在他们脸上没有苦大仇深,只有知足的笑容。他们可能没听过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样的话,他们只懂得,面对生活的重压,抱怨、逃避,都是没用的。想要生存,就得干活。
    在徽州文化博物馆,有一个安徽省好人好事专栏,一位名叫汪美红的人令我印象深刻。她是齐云山唯一的女挑夫。多年前,丈夫因意外离世,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全家的生计。
    齐云山3700多级台阶,数万公里山路,她反反复复走了20年,磨坏了100多双解放鞋,用废了30多根扁担。挑夫这项工作男人干都难,更何况女人。汪美红用自己的力气和汗水,将三个孩子培养成了大学生,也感动了整个社会。
    
    母爱柔弱,同时也坚毅,如同肩上的扁担,百折不挠(资料图 图源网络)
    黄山挑夫,把身躯变成硬弓,头顶千尺悬崖,脚蹬万丈云海,腿上青筋暴露,身上汗水淋淋。他们古铜色的皮肤,恰与黄山石壁浑然天成。他们是大写的人,是山上屹立不倒的松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