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40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理念新颖,梳理和总结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新形势下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有关生态伦理的思想,是在长期理论思考和实践中形成的真知灼见,深刻体现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和治理经验。 1.“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辩证统一。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习近平对中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指的是物质财富,强调的是发展;后者指的是生态环境,强调的是自然。但两者绝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转化的。“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当两者出现对立时,我们更应该选择绿水青山,突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两山论”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习近平生态伦理的主要思想,也表达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有神论”到“天定胜人”再到“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发展。在过去的三四百年间,人定胜天的思想发挥到极致,人类把自身定位于完全独立于自然之外的统治者和主宰者,“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1]p5。在这种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下,人类追求的目标永远是自然如何符合人类的需要和目的,完全忽视了人的行为是否适合自然的特性和规律,不顾及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和范围,导致自然界报复了人类每一次的“胜利”。习近平正是在反思当代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而提出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强调敬畏自然,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3.划定生态红线,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同时又指出:“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要精心研究和论证,究竟哪些要列入生态红线,如何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把良好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 习近平这些论述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划定生态红线,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绿色发展的内涵就是追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具体来说,首先,绿色发展是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一方面,经济行为都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前提;另一方面,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并将维系健康生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绿掘金”。其次,绿色发展是绿色环境发展理念。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后,绿色发展是绿色社会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让绿色发展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对于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促进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意蕴 习近平的生态伦理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本质特征,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生态治理中的合理运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本质特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2]p64。这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和统一的。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p167;同时人又创造环境,在天然自然上打上人的烙印。“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p96。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人化的自然,这种自然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习近平要求我们在生态保护上要算好账,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强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必须同步协调发展,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发展。 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p167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能动性,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活动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的制约,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能动和受动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能从人的感性意愿出发,滥加发挥人的能動性去实现活动的目的。人在自然界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而是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习近平曾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自然的惩罚,正是警醒人类不能恣意妄为,不能忽视了人的受动性,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否则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我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重建文学的道德之维(2)
- 下一篇:“道德绑架”现象探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