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是对孔子的评价么?


    文/佚名
    《论语·微子》有这么一则故事: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子路跟着孔子走,却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个老者,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老者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锄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见到孔子报告了这件事。
    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老者家,他却已不在。
    子路便道:“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尽应尽之责罢了。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针对孔子吗?(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
    有一种观点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的是孔子,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能算老师呢?”这里将“孰”解释为“怎么”,将整句话看做对孔子的讥讽,这其实是一种曲解。
    罗继祖先生认为,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曾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所谓“鄙事”,就是君子所鄙事的体力劳动,这也就是说孔子能做包括农活在内的多种体力劳动。如此一来,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帽子扣在孔子头上,着实冤枉。
    吕本中的《紫微杂说》认为,这两句话其实是指老者自己。老者的意思是:我要是四肢不劳动,就会造成不分五谷的后果。进而引申,为了避免这种后果,我不能舍弃自己的本业,只能辛勤劳动,因此没有注意到过往的人。
    俞樾的《群经平议》和《古书疑义举例》则从训诂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吕本中的观点。俞樾认为,此句中的“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词,并不表示否定。如在《诗经?车攻》中,“徒御不惊,大庖不盈”中的“不”,毛传就解释为:“不惊,惊也;不盈,盈也。”如此训诂,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老人因忙于勤四体、分五谷,因此没有注意到别的事情,所以不知道哪位是你的老师。
    总而言之,以上学者都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的是老者自己,意思是老者在专心劳动,没有看到子路的老师。从故事情节上讲,这样的观点也说得通。老者和子路素昧平生,子路一开始便对他恭恭敬敬,按理说老者不应该直接就批评子路。同时,老者留子路住宿,杀鸡给子路吃,还让自己的孩子和子路见面,老者既待子路如此友善,怎会一开始冷言讥讽?
    
    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则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对子路的评价,用意是“责(子路)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
    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解释的更为详细,他认为老者的话“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种五谷,而周游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春秋时值乱世,老者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做隐士并从事农业劳动,而非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从上下文来看,这样的解释也是说得通的。孔子让子路去找老者,老者已然离开,而后子路还自言自语为自己入仕的选择做出解释,这些情节只有在子路曾经受到老者批评的情况下才说得通。
    钱穆先生认为,无论是“丈人自谓说”还是“批评子路说”,都有一定道理,当存为两说。
    
    君子出仕,是义所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实,我们不必纠结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二句到底指的是谁。
    整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子路最后所说的话——“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认为,君子出仕为官是对国家天然的责任,不逃避现实,积极参与社会的治理,是人臣应尽的职责,哪怕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当政者采纳,仍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其实也是孔子对弟子的一贯教导。在他看来,君子出仕,参与社会的管理与改造,是义所为,不得不为!
    转自丨“明伦书院”(微信ID:minglun366)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