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生态哲学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及其深层解读(2)

比如,以安全理论为例。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在国家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的今天,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状态。传统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安全、领土安全、政治稳定等。新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其中生态安全是指国家所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自然条件和丰富自然资源,由一系列环境要素综合表现的安全性表示。包括四大生命系统的安全和三大环境系统的安全。四大生命系统的安全性是指: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三大环境系统的安全性是指:大气、水源和其他资源的安全性。生态安全的面临挑战。包括生态安全与传统环境问题:人口膨胀、臭氧层损耗、全球变暖、酸雨危害、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安全与新环境问题: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克隆技术安全、转基因技术安全等。   
    比如,以消费理论为例。一般而言,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对基本范畴。马克思指出:“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伴随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升。在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大量生产,只能通过刺激大众大量消费方式实现。深层逻辑在于,诚如黑格尔指出:“‘舒适的’是某种完全无穷无尽的和无限度前进的东西,因为每一次舒适又重新表明它的不舒适,然而这些发现是没有穷尽的。因此,需要并不是直接从具有需要的人那里产生出来的,它倒是那些企图从中获得利润的人所制造出来的。”问题在于,消费者购买商品已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不断地满足被刺激起来的、且不断膨胀的欲望所形成的所谓的“需求”。即一种虚假的、被强迫的、甚至是被组织的“需求”。而这里的需求与商品之间的关系由于被广告媒介延伸和放大而变得异常复杂;人们把贯注于消费当作满足需要的唯一源泉。这就是所谓的“异化消费”。   
    工业文明下的消费模式。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乃至巨大功用性激发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需求欲望和勃勃野心。然而当人类以“先进”科技手段向自然界进行雁过拔毛、竭泽而渔甚至杀鸡取卵式开发而陶醉于“胜利”时,自然界以资源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态势“报复”与“惩罚”人类。其线性消费模式特点是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用过的物品则被当作废弃物被抛弃。显然这是一种资源耗竭型消费和环境污染型消费。   
    异化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最主要也是最具时代特征的异化现象,它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最现实具体的根源;在我看来,对此既不能简单片面地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已经取代了经济危机,也不能不看到在当代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内在深层逻辑关联日趋紧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前者是构成后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并业已成为21世纪以来一个新的时代特征。而异化消费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无限增长具有内在深层逻辑关联,并与地球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有限性构成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必然导致生态危机。而这并非仅仅通过所谓“技术手段”就可以解决的。为适应人们不断扩大的“虚假需要”,必然要与有限地球资源形成矛盾。而完全沉溺于所谓物质性的“炫耀性”消费、“奢华性”消费和“占有性”消费的异化消费使得人们总是用物质需要来理解精神需要,让人们把追求物质享受当作第一需要,把物质利益的满足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异化消费牺牲了人的精神需要,使人成为物的奴隶,丧失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与享受。因此异化消费既在客观上扭曲人的本性,又在现实中破坏生态环境,更在长远和整体维度上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克服异化消费的出路是实行一种适度消费方式。今天的生态危机需要对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特别是消费行为进行生态约束、引领和规范。这就要求在全社会全面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和深度消费。所谓绿色消费也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消费,所谓适度消费也就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消费,所谓深度消费也就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的消费。一句话,绿色消费既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深层反思与深度批判,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   
    比如,以技术与能源维度审视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的实质就是发展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促使人类逐步转向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满足社会需求、优质高效的完美的生产体系。包括:一是绿色适用技术:生态技术的微观层次。20世纪70年代,舒马赫提出“具有人性的技术”,也就是“大众生产的技术”或“中间技术”。舒尔曼提出“替代技术”即小技术。二是环境保护技术:生态技术的中观层次。环保技术是专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研制和设置的现代技术体系。随着人类对生存发展的高质量环境需求,这一层面的技术呈现出体系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科技体系绿化:生态技术的宏观层次。实现整个科技体系的绿色化,是从根本上防治和根源上防止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性举措。这是一次群体技术或者说是一次整个科技体系的大转变,而并非单项技术或个别技术的转变。它将为生态文明提供全面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传统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期既不能割断历史经脉又应有所突破,是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移递进甚至转换替代的过程。首先,能源结构转变及其多样化。世界能源协会估计,到2050年全球主导能源将至少包括7种:煤炭、天然气、石油、核能、水电、太阳能、风能,而且没有任何一种能源所占份额会超过总量的30%。世界能源经历由低效、高污染能源向高效、清洁能源发展的转变过程。反映世界能源结构由石油时代向石油、天然气时代转变的发展趋势。其次,当代过渡能源及其再生化。能源是技术的动力支持,技术为新能源开发开辟道路。核能的和平利用是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出路之一,生物能源的低污染可再生是其最大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再次,理想生态能源及其规模化。太阳能与风能、生物质能并称世界三大再生洁净能源。仅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例,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一年获得的太阳能相当于16000多亿吨标准煤,若有十分之一的土地上装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装置,即使按10%的转换率一年也可获得165亿吨标准煤的能量。现代风能工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的加里福尼亚诞生。全世界利用风能在1995~2000年间增长近3倍。中国的风力利用潜力巨大,单靠风力这种潜力如能挖掘就足可使全国的发电量增加一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