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当代中国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哲学思潮探析(1)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实用主义产生并流行于美国,颇受青睐,在欧洲很受关注,主要流行于德国、奥地利、英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到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并在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实用主义是美国哲学流派中的显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当代中国出现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哲学思潮,主要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认识逻辑:在经验性与工具性之间 
    实用主义的英文原名Pragmasitism,源于希腊语pragma。英文“Pragmasitism”(实用主义)一词是詹姆士于1898年在加州大学进行的以《哲学概念与实际效果》为主题的演讲中引入的。有意思的是在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那里,为了有所区别,他于1905年将其理论改为“Pragmasiticism”(实效主义)。实用主义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杜威,他的教育哲学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词是“经验”,他曾宣称自己的经验论为“经验主义的自然主义”。在杜威看来,“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1]。可以说,其教育哲学的经验性十分明显。他将“经验”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主动的层面,即经验就是尝试;二是被动的层面,即经验就是承受结果[2]。而且,杜威强调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职业教育领域,其认识逻辑的经典表述是“经验探求、获得的过程就是‘做中学’的过程”。例如,比较受青睐的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又如当前盛行的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等,都比较重视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取。 
    实用主义哲学应用到职业教育领域是由杜威首先完成的。很多时候,实用主义在认识方面指向工具主义,甚至某些西方学者直言不讳,把工具主义作为杜威实用主义的别称。在职业教育领域,杜威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曾广受追捧,认为人的感觉本身还不是对世界的认识,而只是环境对人的一种刺激,把人的全部认识归结为对环境的刺激反映,“感觉不是那种知识的什么成分,无论是好是坏、是优是劣或完全与否。它们毋宁是归结到知识去的研究活动的一个激发者、鼓舞者、挑战者……它们全然不是认识的方法,它们只是反省和推理的刺激”[3]。這一说法,有时被误读,其工具性认识在这里被某些学者放大,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二、价值逻辑:在功利性与实用性之间 
    在实用主义看来,“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良的基本方法”[4]。这一基本观点决定了其价值逻辑——功利性和实用性。在当代中国职业教育领域,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哲学思潮不仅有“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还有“人文性”的价值倾向,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功利性”价值逻辑看,具有深刻而鲜明的特点。所谓功利性,就是人的趋利性的突出表现。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很形象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杜威实用主义的“功利性”集中体现为他的“从做中学”理念。杜威十分强调实践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性,认为一切符合“做中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几乎都被学校用于实战。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哲学思潮主张“技能训练与文化修养、职业追求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使‘科学人文化’”[5]。杜威实用主义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在中国职业教育很有市场。例如,高等职业教育界提出“理论必须、够用”的说法,理论什么时候是“必须”的,什么情况下是“够用”的,就算是理论家也不敢说这个话,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被喊话许多年。 
    从“实用性”价值逻辑看,具有当前照应和终极关怀的特点。所谓实用性,就是人们对事物采取的“对我有用”的态度。就如生活的说法,“对我有用的,我就视之为宝,对我无用的,就视之为草”。在杜威实用主义这一教育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以能力的养成为基础的教育,而是一个包括人格的培养及文化的传承在内的复杂的系统,是一种以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和目的的教育”[6]。例如,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实用性价值取向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大行其道,影响重大而深远。 
    三、实践逻辑:在行动性与能动性之间 
    实用主义的原意为行动,正如当代实用主义哲学家莫利斯所说:“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人类行为肯定是他们所关注的核心论题。”[7]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诠释与推广,这一阶段主要以著名思想家胡适为代表,由于这一贡献,胡适被学界称为“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例如,对于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的五步说:“1.感觉到的困难;2.困难的所在和含义;3.对不同的解决办法的设想;4.运用推理对设想的意义所做的发挥;5.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它引导到或否定,即得出可信还是不可信的结论。”[8]胡适对自己老师杜威这一“五步说”就曾作过精妙的表述——“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被学界广泛认同。第二阶段,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践行,主要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为代表,由于这一贡献,陶行知被学界称为“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追随者”。陶行知借鉴实用主义的经验、民主和实用的内核,推崇培养知行合一的“新人”理念,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推动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大众教育的发展。第三阶段,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和发展,主要以教育实践家陈鹤琴、郭秉文、蒋梦麟等人为代表,由于这一贡献,他们被学界称为“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实践者”。事实上陈鹤琴的“活教育”实践、郭秉文的“教育与生活”实践,以及蒋梦麟的“注重自动、自治与训育”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影响颇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