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一个时代的斯文:“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留下了什么?


    文/杜炎玉
    什么是大学?《大学》可以是一本书,和《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大学可以是一栋楼,我们寒窗苦读只为走进去的地方。
    大学之大,不在书多,更不在楼高。书再多,没有看得懂的人,也是暴殄天物;楼再高,不是为师生服务,也是形同虚设。“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而说这句话的人,就是“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
    
    梅贻琦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并不是只有清华的人才应该知道他,也并不是只有清华的人才应该记住他。他用灵魂标注了那个时代,他用精神浇筑了那个大学,他用一生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人。人生七十余载,泽被何止一代!
    二十世纪初至中叶是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梅贻琦的性格在那个大环境下显得格外特别,用叶公超的话来说就是“慢、稳、刚”,还有人称他为“寡言君子”。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一个人是不适合做大学校长的,但梅贻琦不但做了,还做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论语·里仁》载:“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梅贻琦就一向主张“行胜于言”,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可见,梅贻琦的“寡言”,并非是不会说,而是严谨低调,不虚张生事。
    俗话说:“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那些整天和你说人是非、论人成败的人,不一定就是你的知己;平时不怎么和你说话的人,也不一定就是你的仇人。很多事情,说十句,不如做一件。
    
    西南联大的精神支柱(资料图 图源网络)
    西南联大时期,年纪轻轻的梅贻琦在济济人才中脱颖而出,与张伯苓、蒋梦麟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实则从始至终只有他一人长留昆明,主导校务。
    “中国高等教育巅峰”的盛名之下并不能完全掩盖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观念摩擦。而作为掌舵人的梅贻琦本着学术自由的精神,融合严谨、自由、活泼的学风,尊重每位教授,从不强求一律、厚此薄彼。
    开会的时候,梅贻琦总是坐在一旁听讲,他从不干涉教授们的发言,只会偶尔站起来给大家倒倒茶水。梅贻琦的口头禅之一就是“吾从众”,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坚守的东西——他坚守学术自由,他坚守西南联大,他坚守教学相长,他坚守以学救国。
    
    教子应以身作则(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曾经留学美国的梅贻琦很少像傅斯年等人那样西装革履,他经常是一袭长衫、一副眼镜、一把雨伞,给人以温柔敦厚、传统君子的印象,但他对儿女的教育却一点儿也不“传统”。他从不训斥子女,他认为教育子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1941年至1943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在此期间,他的儿子梅祖彦没上大四就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成为西南联大唯一参军的女生。
    梅贻琦也特别尊重子女的意愿,他会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但不会干涉他们选择的自由。他的大女儿梅祖彬想嫁给一个华侨,但他并不认同,父女二人经过一夜的促膝长谈后,女儿依旧坚持初衷,梅贻琦便表示尊重。
    
    乱世中尊贵不群的大师风范(资料图 图源网络)
    《礼记·大学》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梅贻琦没有“平天下”,但他却在乱世之中,守护两所大学平稳前行、名留青史。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清华大学;没有他,就没有曾经的西南联大。
    梅贻琦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多方面的,他的人格,他的治学,他的教育方法,他的爱国情怀……他一直说别人是“大师”,其实他自己才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张起钧的一段回忆很能作为本篇文章的结语:“(梅)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都一直保持着尊贵不群的风格……这才是中国读书人的最高修养,不愧是个‘人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