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视文凭为废纸 被誉为博学大师 百年才出一个


    文/云上君
    他一生学贯东西,可一生中没有一张文凭,视文凭如废纸,著名的国学大师郑天挺先生称他是“教授的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大师吴宓称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等等。
    
    陈寅恪雕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名家吴宓说:“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之同于吾言。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曾经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著名教育家高阳在《锦瑟详解》一文中言:“我作考证,师法陈寅恪先生,以穷极源流为尚。”
    自视甚高的刘文典认为真正的教授只有“两个半”,陈寅恪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自己只能算半个。
    著名历史教授姚从吾说:“陈寅恪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
    
    陈丹青《国学研究院》局部,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吴宓(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贻。被学界尊为“中国最后一位鸿儒通才。”
    1890年7月3日清晨陈寅恪在长沙呱呱坠地。
    陈寅恪是其父陈三立继室俞明诗所生的第二子,陈氏门堂三代世家,祖父陈宝箴官拜湖南巡抚,其父陈三立为诗文名家,是晚清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其长兄是著名画家陈衡恪(师曾)。陈寅恪夫人唐筲,也出于名门,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1898年,陈家发生了一件大事。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垂帘听政,陈宝箴父子因在湖南率先变法,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陈宝箴便带着全家返回祖籍南昌。陈三立从此远离政治,一心寄情于诗词。这是陈家之大祸,却是寅恪之大幸。
    
    宝箴领诸孙及重孙合影于南昌(1899年) 左二为陈寅恪(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父亲教育影响下,他遍读典籍,十来岁时便已能出口成章。1902年,陈寅恪才12岁,陈三立就将他送到了日本,求学于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陈寅恪因患足疾,遂回国治疗,后考入上海复旦公学。复旦公学是新式学堂,相当于今之高中。在这里,陈寅恪掌握了德语法语。1909年,陈寅恪自复旦公学毕业后,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西洋游学之旅。
    陈寅恪十岁不到,就目睹了一代世家如梦般消失。他到晚年还有诗写道:“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衰败之痛和兴亡之叹,是陈寅恪心中的永远的忧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