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中秋佳节 可知该怎样赏月?(3)


    十五的月亮,还有一首清诗讲述的思念分外深入人心: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三五月”,就是“十五的月”,在这一天的圆月下,有一位伤心人,靠幽幽箫声迢递思念,靠彻夜遥望独对相思。
    
    似此星辰非昨夜(资料图 图源网络)
    “银汉红墙入望遥”,银汉,是用银河来指代神话中不能超越的距离,所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红墙,是用宫门来指代现实中不可逾越的距离,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在这种巨大而绝望的距离当中,诗人的相思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蚕茧一般抽丝剥茧,诗人的心伤如“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的芭蕉一般剥落不尽,只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杯酒不停地醉解离愁。
    如此星辰如此夜,几回形销,几回独伴月。
    另外,李白虽着意打造自己高歌醉饮、快意江湖的侠者形象,但是也深深理解秋思幽深、闺怨女子的心情: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他写,一位宫中女子,在秋夜中独立玉阶良久良久。露水泛起,湿了鞋袜,夜色深沉,冷了心台。富贵的生活,水晶帘如此华丽精美,而秋月下的人,孤独心如此苍凉幽怨。
    月下思人,就如同是在体尝心上一道唯美的伤痕,那思念越深,那伤就越浓,然而还是忍不住要去频频触碰这道痛里带甜的伤,让伤口不得痊愈,让思念不得停歇,让月光不得不笼袖叹息。
    中秋月下思念
    思念家,是思念记忆里那一座永恒的故土家园,是思念成长中镌刻于生命中的那些家风传承、家训谆谆、家书缱绻。
    李白是一位行走在诗歌中的浪子,他并非汉民族中原人,所以乡土意识其实并不浓厚,常说“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豪情万千。但是他一旦偶然要表达思家之意,就一击即中人心灵深处,比如只简单通过抬头、低头两个动作,就深深勾勒出了属于全体中国人千古不变的思乡形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出天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他作为一介文人,还深切懂得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一首出塞诗,是在描写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他们在“长风几万里”的边关苦寒之地,思念后方留守家中的妻子们;而最后一句诗“高楼当此夜”,是瞬间从玉门关外的苍茫转回了高楼望月的关内,像电影的蒙太奇镜头一样,切换到了后方家园里妻子们的一缕柔情倩影、一抹忧愁思虑、一夜相思对月。
    其实,每一场战争、每一种守卫、每一个家国,都是靠前方与后方的共同坚守,才能获得家国思念的完胜。
    在前方阵地,将士在坚守战场、保卫家国;在后方内地,妇女在坚守家园、经营家庭。
    只有前后方的共同坚守,才是家与国的共同胜利,也才能赢得漫长思念、苍凉等待之后,最终的圆满收场。
    《关山月》中描写的边关戍士,他们在怀乡思家,更在卫国保家。
    这才是思家之情的升华。漂泊异乡,人人都有思乡之意——然而记忆里那个温馨美好的家园,是靠边关外、风寒中将士们的背井离家才守护出来的,又是靠独自留守后方、牵挂前线战士的妇女们用勤劳隐忍经营出来的。
    关山月下,男人思家,更守家;高楼月下,女人顾家,又持家——这才有了思家之情泛起时,每一个人安然怀念中的故乡花月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