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在诗词里与古人共度中秋节


    文/杜利平
    “中秋节,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时候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所以流传下来许多关于中秋节的优美诗句。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中秋节都是在诗歌的陪伴中长大的中秋节。
    
    赏月(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儿时还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中秋节于儿时我们最大的意义就在这是一个“吃的盛典”,所以对苏东坡的这句诗,记得最牢,体会最深。中秋节在唐朝已经成为固定节日,到了宋朝,方才盛行;而月饼在宋朝已经大行其市,并且被赋予了团圆的含义。
    辛弃疾说“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那时,人们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仪式,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含意就是即使相隔天南海北的一家人,在此时此刻,也能在同一轮月光照耀下“团圆”了,也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忆对中秋丹桂丛(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我中秋节矫情地对着月亮吟诵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时候,已经是少年外出读书的日子了。那时中秋节还不是法定假日,在外地读书,中秋节难免会格外想家。记得初一那年中秋节,班里组织晚会,大家在教室里吃着用班费买来的月饼、水果,轮流地表演节目。刚从师范毕业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也住在学校集体宿舍的班主任老师带着我们在一轮明月下集体朗诵《水调歌头》,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许多同学都流下了热泪;而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丽诗句也成为我们青春年华里最深切的中秋心愿,最华美的中秋乐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后来,读书的地方越来越远,工作后越发远离了家乡,和父母共度中秋节渐渐成了记忆里的温暖时光,开始喜欢在异乡的中秋吟诵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一下子读懂了“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古诗意境,还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长诗倒背如流,似乎中秋节就是一个思念家乡、亲人情感大爆发的节日,总有着吟不完的诗歌,诉不尽的情愫。
    今年,女儿也考上外地大学出去读书了,当中秋前夕,她不能回家,给我发来短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不禁笑了——从这个中秋节开始,我那曾经绕膝撒娇的小女儿长大了,中秋节想家了,但是幸好还有诗歌的陪伴,所以“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