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训子诗”中的“父爱如山”:古代父亲的深情与期望


    文/陈娅妮
    “训子诗”是古代父亲写给孩子的训示之作,其中常常寄予了诗人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孩子的殷切教诲和深沉嘱托,也蕴含了深刻的教育哲理,更塑造了一个个望子成龙、苦心孤诣的严父形象。
    
    “训子诗”是古代父亲写给孩子的训示之作(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便有这么一首训子诗《符读书城南》: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韩愈的训子诗《符读书城南》(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诗作很长,但理解起来并不费力。这首诗的题目中,“符”是韩愈儿子的名字,“城南”则是韩愈父子寓居读书的别墅。作为一个父亲,韩愈在教育中最看重的是孩子的读书学习。内容似乎有些刻板,但实际上诗歌完全不枯燥。
    诗歌的开篇便以梓匠让木头成规矩来比喻诗书令人之所以为“人”,也是强调了勤学与否关系到以后的贤愚与否。之后更形象生动地用对比的方法讲了两个有不同学习态度的孩子的故事:
    这两个孩子孩提的时候都非常的乖巧,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也都一样的聪明可爱。但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呢,因为有一个孩子喜欢学习,而另一个孩子却不学习,就开始有一点点变化了,两个人的资质能看出有所不同了。到了二十岁左右,优劣就更加明显,就好像是有了清沟与污水那样大的区别。到三十而立的时节,简直成了一“猪”一“龙”,一个是被鞭打的马前小卒,还有一个却是王公将相类的优秀人物。这个故事告诫了儿子,人刚刚出生时,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便会渐渐有越来越大的区别,最终分道扬镳,都是由于是否学习的缘故。
    韩愈除了写学习教育的重要性之外,更强调了家庭的出身并不可靠,成才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金银财宝虽然很贵重也很吸引人,但终归是会用完的,但是如果有学问在身却永远都是属于自己的财富。“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人的功业成就要凭借自己的努力:你看那王公卿相有很多都是出身耕田种地的贫寒人家,而又有多少达官显贵的后代因不勤学读书而沦落到出门都没有驴子可供骑的地步!
    最后,他更以一个父亲的姿态,总结了全诗所训:“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韩愈很喜欢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这里他把不勤奋学习比作没有源头的“潢潦”,也就是水池,就算原来再满,不补充也是会干涸的;人如果不能通晓古今知识的话,和穿着衣服的牛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诗句训诫铿锵有力,足以激发年轻的儿子读书的决心。
    
    古人的训子诗满载着为人父的深情与期望(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然,只靠学习书上的知识也是不够的。宋代的爱国文人陆游便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训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篇意思与上述韩愈诗歌接近,“学海无涯苦作舟”,学问是需要不断地积淀才能有所发挥的;但是只有书本上的知识也是不够的,亲身的实践更能将知识消化。就像《论语》中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并付诸于习践,才是一件更有收获和快乐的事呀!这首训子诗虽短,却凝结了陆游作为一位父亲对于儿子学习的经验智慧与谆谆教诲。
    
    古人的训子诗充满了哲理智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人的“训子诗”充满了哲理智慧,更满载着为人父的深情与期望,教育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