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流水落花春去也 惜别人间四月天(2)


    5 由落花而咏人生悲哀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是初唐时期吟咏落花的名篇,也可以说是正式以落花吟咏人生悲哀的开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诗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昨夜闲潭梦落花(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在产生于同一时期、更为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落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惧。
    6 盛世之时赏落花
    不过,这些忧伤情绪没有立刻成为落花意象的主流。刘希夷、张若虚之后的诗人有幸生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繁华盛世,赏花成为盛唐时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王维、李白在内的诗人都表现出欣赏落花的倾向: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落花使诗人心境澄明,体悟悠闲细致的生活情趣;落花中人们纵情游乐,饮酒欢笑;落花即使引起“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的片刻伤感,他们也会用“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王勃《落花落》)这种及时行乐的方式进行排解。
    
    落花使诗人心境澄明 体悟悠闲细致的生活情趣(资料图 图源网络)
    7 一片花飞减却春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诗人杜甫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气息,尚在战乱之中,他在收复不久的长安写下《曲江二首》,第一首是这样的: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东风搅起漫天花雨,似愁情扑面而来,无限春光中陡然生出的衰飒之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伟大朝代无可挽回的倾颓之势。绝大的笔力、凄美的诗句,令人吟咏之间每每喉为之结。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像是一个信号,不仅暗示大唐盛世的衰落,也标志着中国诗人情感基调的彻底转变。
    杜甫在后来的诗中多次写到落花:从个人角度而言,“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江畔独步寻花》)是他对自己心境的解释;从时代角度而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与当年名满京城的音乐家在江南落花中黯然相逢的场面,暗示着对于繁华盛世一去不返的深沉喟叹。
    杜甫的感叹,成为诗歌中落花意象转折的契机,在他之后的中唐时期,落花意象与悲哀情感结合的诗句陡然增加,至晚唐而发展为诗歌中的普遍感情之一,落花频繁地与以下这些消极词汇、负面情感联系在一起:
    眼泪——司空曙《峡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悲伤——武元衡《陌上暮春》: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
    惆怅——李商隐《即日》: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
    哀怨——杜牧《金谷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落花频繁地与消极词汇、负面情感联系在一起(资料图 图源网络)
    8 落花与词的天然联系
    落花与词这种文学形式似乎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与诗相比,词的境界纤巧细致,更多地表现优美、悠闲、忧愁。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醉花荫》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美妙的春光、美好的往昔、美丽的生命,都随落花纷飞飘坠;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美丽凋零引起的哀伤。
    以色事人、深锁闺中的女性对落花尤为敏感,《西厢记》中韶华虚度的崔莺莺出场所唱的第一句就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林黛玉《葬花吟》中则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触目惊心的诗句。
    
    落花与词这种文学形式似乎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资料图 图源网络)
    9 落花定格在浓郁的忧伤
    从欣赏落花随风飘转的刹那柔美,到于纷纷扬扬的漫天花瓣中看到衰老,看到死亡,落花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中走过了这样的发展历程,最终定格在浓郁的忧伤之中。虽有清末龚自珍翻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异调,但是漫长诗歌史的背景下,这样明朗嘹亮的声音,毕竟是太孤独、太微弱了。
    摘自:《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23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