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彭林:礼仪与容貌 眼神不当居然影响找工作


    文/彭林
    礼容是指人的表情。礼义所重,在于诚敬。既是出于诚敬,则无论冠婚、丧祭、射飨、觐聘,行礼者的体态、容色、声音、气息,都必须与之相应,所以《礼记·杂记下》说:“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
    在礼仪场合,除了人的行为、举止、服饰都要有相应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表情。人的表情要与不同的礼相对应。如果衣服穿得很得体,行为举止也很得体,可是却心不在焉,或者毫无表情,礼就称为纯粹的形式,没有任何意义。
    容貌要表达内心的情感
    礼缘情而作。人有喜怒哀乐,是有情感的动物。从国家大典到婚丧喜庆等各种礼仪,所要表现的主题不同,与礼者的情感应该与之相应,或者庄严、或者喜庆、或者悲伤等等。内心的感情在表露出来的时候,不能任其自然,而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但是,礼经中几乎没有关于容的记述,传经时如果无人示范,仪节再全,若无容貌声气与之相配,则礼义顿失。汉朝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叫贾谊,他的代表作《新书》里有《容经》篇,内有立容、坐容、行容、趋容、跘旋之容、跪容、拜容、伏容等细目,可见当时已成专门之学。《汉书·儒林传》说:西汉徐生及其孙徐延和几位弟子,因善容而官至礼官大夫,专司教习“容貌威仪”之事。郡国的“容史”,都要专程到鲁学习礼容,方才可以取得为官的资格。可见礼容的传授,已有专门的职官系统。
    
    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论语》里有一篇《乡党》,其中有很长的篇幅谈孔子在不同场合的神态表情。比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公门是政府机关的大门,孔子每当走进公门,都会有一种崇敬的心情,反映在形体上,就是身体略为朝前倾,好像在给人鞠躬。身体的前倾与后仰,所表达的是心态是不同的。后仰是一种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表现。鞠躬如也,是一种虔敬的表情。“如不容”,是说好像不鞠躬就进不了大门似的。
    古代有一种称为“圭”的玉器,每每作为代表国家的礼品。圭并没有多重,但孔子用手捧持,而且身体的形态是“鞠躬如也”。圭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果很不在意它,随便拿着、揣着、拎着,那就是不敬。奉圭一类的器物的姿势很有讲究,要“奉者当心,提者当带”,凡是双手捧持的,高度与心的位置差不多;如果物件较大,只能手提的,那么高度要适中,大致与腰带相当,绝对不能放在地上拖着走。要“执轻如不克”,小心翼翼,好像是捧着一件重得拿不动的重物一样。参加宴请的表情,要很愉悦的样子。不同的情况下,他的容色是不同的,处处与内心的情,与礼的性质相称。
    《论语》说,伺候父母亲,让他衣着无忧,吃得很好,这并不难。难的是有和颜悦色。老人往往手脚不便,说话罗嗦,天长日久,子女可能会生厌烦之心,就会在表情上有所显示,脸色自然就不会好看。所以孔子说“色难”,认为这是最难做到的。因此,伺候自己长辈的时候,不仅在行为上力所能及的要尽量做到,同时要想到每个人都会有年老力衰的一天,都会有不方便的时候,甚至缠绵病榻,令子女厌烦,但这何尝是父母的意愿?只要想想我们在孩提时父母的哺育之恩与悉心呵护,就知道父母恩情的深厚与无私,那么在他们渐入老境之时,能够尽力反哺,无微不至,情之所至,溢于言表,和言婉容,于是顺理成章。所以,我们讲礼容,敬老也好,尊长也好,都离不开内心的情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