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父母最真实的情感:陶渊明如何爱孩子


    文/程滨(腾讯儒学专栏作者,学者,诗人。)
    陶渊明对孩子,确是特别疼爱,这在《命子》《责子》《与子俨等疏》都流露无遗。
    
    陶渊明命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命子》诗一般认为是陶渊明初得长子俨(儿子的名字叫俨)时所写,那时渊明大约二十九岁。陶俨是渊明的第一位妻子所生。这首诗共十章,前面叙述了陶氏先祖功德,以此激励儿子继承家风。在这里,我只引后面几章: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这几句是说,儿子降生在良辰吉日。我给你起名叫“俨”,给你起的字是“求思”。俨和思,取义于《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俨是庄重恭敬之义。按说小孩成年了才赐给他字,但渊明在起名时是一并想好了的。温恭两句是说,你要每天温和恭敬,想着你名字的出处和意义。(念兹在兹: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夏书》曰:‘念兹在兹,释兹在兹。’”指念念不忘于某事。)最后说,你要想着孔伋(jí),向他学习。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忠实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陶俨字求思,也含有向子思学习之意。陶渊明希望他能像孔伋继承孔子精神那样,继承陶家的家风。方宗诚《陶诗真诠》说:“生平于《三百篇》后最喜讽咏陶诗。陶公实志在圣贤,非诗人也……其《命子》诗……是又以希圣希贤命其子也。”
    厉夜生子,遽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厉夜生子这个典故,是陶渊明用的最好的典故之一。典故用得好的,不仅用其事,而且用其情,传达出自己复杂的心理。厉:同“疠”,是指患癞病的人。《庄子·天地篇》:“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字面意思是说,有个患癞病的人,他的孩子夜里降生了,他马上取来灯火照亮来看自己的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一样有癞病。可见父母无论自己如何悲惨,总是希望孩子一降生就是那么完美的,日后比自己幸福。当然,渊明用“厉”(癞病)是象征手法,可以解释为形容自己寡陋无闻,也可以只是形容自己希望孩子比自己强的一番心情。而渊明写的更妙的是后几句,) 凡百是“凡百君子”省略(《诗经·小雅·雨无正》:“凡百君子,各敬尔身。”)他说这种心情不只是我如此,所有的人都是如此——看见孩子降生了,就希望他活得好,这是父母最真实的情感。
    日居月诸,渐免于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这几句是说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你也一点点地长大了。你要知道,福运不会凭空而降,祸患却容易招来。你要早起晚睡,勤奋不懈地学习,希望你日后能成才。但如果你要是真的不成才的话,那也就算了吧。
    有时我想,从《命子》诗最后一章来看,也许并非写于陶俨初生之时,可能也是长到了一定的岁数,开始学习,但学的不理想,所以陶渊明写了这首诗来激励他。如果孩子刚初生或学习好,从情感上讲,似乎诗不当收在“尔之不才,亦已焉哉”上。
    作者简介:
    
    程滨
    程滨,字子浔,号矫庵,网名反客生。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师从叶嘉莹先生习诗词、吟诵。师从尹连城先生学习书法。2008年获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优秀青年诗人奖。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河西区中华吟诵社名誉社长。嗜京剧、昆曲,工小生。现为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师。著有《矫庵语业》(澳门学人出版社)、《矫庵集》(巴蜀书社)、《迦陵词稿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摘自程滨先生所著《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