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鲁羊谈成公亮先生


    
    
    鲁羊与成公亮,摄于1990年代(资料图 图源网络)
    文/鲁羊

    关于成老师,当众谈论且相对正式的,迄今只有三次。一是很早前发表在《钟山》杂志的一篇散文,另外两次是在成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上所作的发言。当时已知老师病重,故有含泪推荐之语,虽是情不自禁,当场还是觉得冒昧,遂以笑声掩盖。这个细节,竟被记录者捕捉到了,回头看来,不觉唏嘘。去年读老师的散文,当时正收集成册,将由三联出版。读到其中引用的陶渊明诗句,竟心中凛然,不忍卒读。老师日常,往往示人以平淡豁达,其沉郁凄凉极端敏感处,都化入琴声了吧?无怪乎有人用了"摧心折骨"的评语,来说他的《忆故人》。陶诗云:凄凄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鲁羊2015年7月8日 22:30
    《秋籁居琴话》签售及琴乐欣赏会嘉宾发言记录稿
    (2009年11月22日在南京先锋书店)
    
    《秋籁居琴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资料图 图源网络)
    鲁羊(作家、南京師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成公亮学生):今天是个喜日子。我想起许多往事。主要是我和成老师的相识经过。虽然成老师对我的弹琴未曾当面赞许,一次也没有(笑声),我还是认为,与成老师相识,并能跟随他学琴,是我三生有幸。
    我在1989年夏末遇见成公亮先生,第二年,就是1990年,拜先生为师,习弹古琴。拜师的那个时刻,我终生难忘。与先生散步,冬天下午,行至一处路口。我忽然说,我太喜欢琴的声音了,忍不住了,只听不过瘾,您教我弹吧。成老师当时不怎么乐意收弟子。我后来理解,成老师的琴,和他自己的性情,关联太深,其实无法传授,而作为启蒙,又真是大材小用。学过琴的知道,指授初学者,是怎样一件难事。
    成老师当时回答我的话,可能影响我一生的诸多方面,不止于琴。他说,好,弹吧,弹吧,别太当回事。
    初学时,我一天6小时8小时的练习,骑自行车还在车把上练轮指,大雪之夜,通宵摸弹《忆故人》,清晨即可成曲。不可谓不专注。然而都不知不觉,确实没当回事。
    所以后来,对于琴,一旦有人“太当回事”,太排场,太多说辞,我就难免厌弃。
    我当时学琴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怎样发扬古琴音乐啊什么的,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我就是喜欢听成老师的琴。我还没有跟成老师学琴的时候,下午,坐在家里看书,看着看着,会突然想听琴。我便走到南艺,去找成老师。成老师就在家,他一般都在家。我对他说:成老师,我想听琴。成老师就问:想听什么呢?我说:今天我想听《渔樵》。成老师就坐了下来,随随便便坐了下来。也没什么讲究,就弹一首《渔樵问答》。然后我就开心得不得了。虽然不至于手舞足蹈。但当天下午极其满足。然后又聊了一会天,我就走了。隔几天又可能这样,只是听了别的曲子。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就是这样去拜访成老师。
    成老师做出了出类拔萃、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虽然成老师说,“我也没什么大成就”。但我认为这就是成就,而且非常地实在。我从四方面谈一下。这四个方面说起来很简单,但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投入毕生精力。
    演奏。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一个人要想把琴弹好,不投入毕生的精力是不可能的。过去说,初学者,非十年不为功。当然,要做到琴人合一,就算一个人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了进去,也未见得能达到成老师这样的境界,这里还要有禀赋、天赋,还要有各种音乐理论专业知识。还有机遇的问题,包括琴的机遇。
    打谱。打谱其实就是以个人的理解和风格,去复活那些沉寂已久、也许几百年都没有人听到它声音的古代音乐,让它们在琴上复活。这一点,成老师做得非常好,出类拔萃。他早年打谱的《文王操》一定永垂不灭。我曾与师兄张培宏约定,见面必弹此曲,无论多少年。还有《孤竹君》、《凤翔千仞》,因为喜爱,有整整两年时间,我弹的琴弦定在泉鸣调上,没动过。
    创作。在古琴界最尴尬的一个方面,就是现代创作。我们在文革时期或者其他的一些革命年代,创作的一些古琴曲,我不敢说是全部,但至少是有一些,几乎沦为笑话。一些很奇怪的曲子,完全不适合古琴的现代创作。在场的可能也有人听过。在古琴上做现代创作,是无比尴尬,无比艰难,几乎很难成功。但成老师在这一方面做了又是如此的出类拔萃。大家看看这本书,这本书里也有这样相关的记录。
    演奏、打谱、现代创作,再加上教学。还有成老师做的尝试,他把古代的音乐,也就是琴乐,和西方的音乐进行结合、转换等等。所有的这些,成老师都是在毫无排场、平平淡淡的,在没有一点讲究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做得如此出类拔萃。成老师出的这本书,《秋籁居琴话》,就是最好的见证。我推荐大家读这本书。我不能用什么状语,说什么我真诚地、热忱地、真心真意地推荐。我,我,我“含泪”推荐(笑声)。
    这样推荐成老师的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不是为了著作而著作的所谓著作。这是一个真琴人在日常工作中流露显现的真品格、真性情,还有无拘于常规的真才能和真见识,这些曾经“无处不在”的宝贝,如今拣在一个很美观的“篮子”里了,方便我们携带和传递。为此,我推荐这书。还要为此恭喜成老师,也恭喜我们有这书的人。还要致谢悉心编成这“篮子”的三联书店的史行果女士。
    恭喜。谢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