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良渚文化的玉钺和中国古代皇权象征的来源


    文/孙志新
    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以其玉器著称于世。良渚玉器里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璧和玉琮。在此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璧和琮一直是重要的礼器。其实,良渚文化的玉钺也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类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并不亚于璧和琮,而且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图1:无孔石斧的装柄方式
    根据考古发掘的实例观察,钺应当是源于用于砍伐的普通石质工具或武器----石斧。这类石器最早见于华东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石斧器身较厚,形体略长,刃部常常有缺口,说明是实用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公元四千纪的崧泽文化晚期,石斧逐渐演化成为无孔和有孔的两大类。这两类石斧除了有孔和无孔的区别以外,形制大致相似,只是前者体形较厚重,后者略为宽扁,刃部更加锋利。其根本的区别在于装柄的方式不同。无孔石斧的柄的前端分叉,石斧夹在两叉中间,再用绳索捆绑固定(图1)。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把带木柄的石斧清楚地展示了无孔石斧的这种装柄方式,山东大汶口文化的一件陶罐上的彩绘也有相似的装柄方式。有孔石斧的装柄方法则是在柄的一侧开槽,并不打通。斧身嵌入槽中,再用绳索穿过斧孔和柄上的孔扎牢。与前一种方法相较,这种装柄的方法更为牢固(图2),江苏海安青墩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钺模型为此提供了实物的证据。作为工具,装柄的牢固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作为武器,装柄的牢固与否却可能是生死攸关,在战场上如果斧柄脱落,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孔石斧与无孔石斧在功用上逐渐分离,成为专用的武器。
    
    图2:有孔石斧的装柄方式
    玉质的有孔斧出现于公元前三千纪的良渚文化时期。良渚文化的玉斧器型宽大扁平,制作规整,磨制精美,锋刃薄而锐利(图3)。斧柄的制作工艺也很精美。柄的两端通常都有玉石或是象牙制成的端饰。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大墓出土一件象牙斧柄,通体雕刻繁缛细致的兽面纹,堪称良渚玉斧艺术之最。良渚文化的玉斧仅在大墓出土,一般一墓仅有一件。出土位置常在墓主的左手边,斧刃向外。这一类大墓通常都有丰富的随葬品,多是精美的玉器,例如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的大墓等。傅宪国先生在“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钺”一文中细致深入地分析斧类的石器,并结合历史文献讨论其用途。他认为这类有孔的石斧应定名为“钺”,不再是生产工具。钺不仅是武器,而是代表军事权力的礼器。
    
    图3:良渚文化玉钺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青铜钺逐渐取代了玉钺,明确地成为军事权力的象征物,其应用的地域也从东部沿海和长江下游扩大到了整个中原和华西地区。钺在上古时代不仅是用于“大辟之刑”的刑具,而且曾是长期作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上古文献中斧钺作为统兵治军的权杖的例证比比皆是。《诗,商颂,长发》中有“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记述商王成汤执钺统帅军队征伐夏桀;《尚书,牧誓》的疏传中载有“(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描述周武王亲秉斧钺督战。西周时代的虢季子白盘铭文中亦有“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说明钺和弓矢一样,都是天子赐予诸侯以专征伐的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