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青铜食(饮)器的种类及其演进(3)


    
    春秋蟠虺纹盨,安徽太和县胡窑出土
    簋绝大多数是圆体,西周晚期还出现一种长方体圆角的盖器,称为盨。盨的功用与簋相近,实际上是簋的变种。最早一件盨,是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盨,时代约在周孝王四年,即西周中叶晚期。其流行时间很短,至春秋前期已罕见,形制变化亦不大,流行范围也大多在岐周、丰镐、成周三都王畿地区及相邻的晋、应等诸侯国统治中心地区。张懋镕先生认为,铜盨主要为西周中上层贵族使用,其作用是抬升饪食器在礼器组合中的地位。
    
    许公买铜簠,湖北黄州城出土
    簠,是一种长方形、斗状、器盖同形的铜器,也是盛黍稷稻粱的食器。器盖可互相扣合,盖口四周多有小兽钮下垂,加于器上可保持稳定。簠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南方地区更盛于北方。春秋中期以后,出现了敦这种食器,渐次流行。春秋时代的敦圆体加盖,如河北易县出土的齐侯敦;到战国时代,敦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受同时期鼎的影响,俗称“西瓜敦”。与敦关系密切的食器当为豆,铜豆大体有深腹豆、平盘豆两类,深腹豆与簋、敦相类,用以盛黍稷粮食,而浅盘豆则是盛菹醢等酱类。此外,在豆类器中,还出现一种柄部镂孔、盘极浅的器形,称之为“甫”或“铺”。与盨一样,流行时间很短,所使用范围也极其有限,同样只在中上层贵族间使用。“铺”可能是文献中的“笾”,专以盛干果肉脯。
    
    青铜敦,战国,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以上盛食诸器,使用功能和出现时间或有交错,不可截然而分,不同种类存在共同使用,其器形设计也有互相参照、模仿的痕迹,甚至出现过渡样式,在青铜器研究中,我们称之为“相生关系”,如豆形簋、簋形豆,盨形簠等。当然,商周时期,用以盛食的青铜食具并非上述几种,还有盆、盂、盒等,限于篇幅,暂不详论。
    
    骨柶,河南安阳西北岗出土
    进食入口的工具一般用骨柶,俗称“餐叉”。商代的骨柶,在形制可分“叶”、“枋”(柄)两部分,材料有角质和木质两类。河南安阳西北岗一带发掘的则都是以动物的肋骨或腿骨为材、外形长方、上窄下宽、扁薄弧凸的器用;骨柶上的雕刻纹饰题材丰富,有各式复杂多变的花形纹、兽面纹、蝉、鸟、凤纹及几何图形。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铜箸发现与殷墟西北岗的墓葬中,同出有盂3件、壶3件、铲3件,箸3件,陈梦家先生则认为,所出土的铜箸更应是烹调器具。而类似今日的筷子作用的铜箸则要在春秋时期才出现。两周常见的青铜匕又可以称之为最早的调羹。铜匕,曲柄浅斗,有椭圆形、圆形。匕柄有长、短之分,柄上多装饰有花纹。礼书上又分饭匕、牲匕、疏匕、挑匕四种,饭匕和牲匕常用,挑匕、疏匕都是大型匕,可归为牲匕属,用以鼎镬内取肉于俎。考古发现的大匕,多做尖勺状,便于分割牲体,兼舀肉汤。饭匕,形体较小,直接用于进食。战国中晚期始,伴随西周礼制的瓦解,大匕逐渐消失,小匕也趋于轻便实用。著名的一件战国早期鱼鼎匕,就是一件饭匕;虽然其铭与鱼鼎相配,但绝不是盛舀牲体的牲匕,俨然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勺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