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洛阳铲的起源是什么?


    文/秦建明
    说起洛阳铲,中国的考古工作者无不知之,可谓声名显赫。因为它原本是一种偷偷摸摸使用的盗墓工具,后为考古界运用于考古探测,大获成功,遂堂而皇之成为最常见的一种考古探测工具,这一变化,颇具传奇色彩。除了考古界外,建筑界也大量用洛阳铲来探测地基,用途甚广,算得上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小小洛阳铲,起到如此重大作用,人们不由要追本溯源,探究它产生于何时。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洛阳铲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洛阳人名叫李鸭子者发明的。然而,这一说法是否完全正确,值得商讨。因为,这种功能的探筒出现可能很早,至少明代已有。
    
    李鸭子创洛阳铲
    据说洛阳铲是洛阳马坡村村民李鸭子首创。距今七八十年前,李鸭子偶然发现一个搭棚子的人挖坑插棚杆时,用的是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带出不少土来。他深受启发,回去就找铁匠打造了一把铲子,用于探墓,果然好用,洛阳铲便由此诞生。洛阳铲只所以叫铲,与其结构有很大关系,它实际上是一个被卷为半筒形的长柄铁铲。在打造时,也是先将铲头打为前宽后窄的铲形,然后再卷作筒状。普通探测地层用的“洛阳铲”,铲头为半筒状,筒形有一定的锥度,下大上小:铲口刃部呈半圆形,直径约6厘米左右,口部弧长,顶部弧短。这种铲后安装木柄,钻孔时,一铲下去,土即被挤夹于铲筒间,一般少者可以提出五六厘米长的一段泥土,多者可以带出十五厘米甚或更长的土段,但通常只有下部的土段保持原地层结构。连续钻提,可打入地下二三米深,如果加长铲柄,或挂上长绳,可以钻得更深。这样,无须挖坑掘井,只要轻松打一小孔,通过地下带出的土样,便可识别土色土质,得知埋藏物之深浅,了解地下一定深度的地层结构与埋藏物。采用多孔探测,还可以控制大面积的地下情况。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
    洛阳铲简便易携,结构简单,然而功用甚奇,故自其出现之后,即流传四方。1981年在安阳,曾听一位老人说起,当年李济与董作宾发掘殷墟时,曾请他用洛阳铲探测。也有资料说,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真正大规模在考古上运用洛阳铲,大约始于五十年代洛阳中州路考古工地。
    时至今日,虽然出现许多现代科学探测仪器,但并不能完全取代洛阳铲,洛阳铲依然应用不绝。明代出现的探锥在李鸭子造铲之前,己经有人用能带土的铁铲掘坑,则李还不是最早发明这种铲的人。
    我们知道,中国的金属铲出现很早,东周时期的一种“铲形空首布”钱币即为古铲的一种形式。但用平铲铲土,土易漏散,所以后代一些铲都将两侧微卷,形状类箕。铲边如起卷过大,则会出现夹土现象,而这一夹土功能,正是洛阳铲所必有的功能。据说,出现于洛阳的探墓工具,早先还有几种形式,如长条铣、瓦形铣、连箍铲等。这些特殊形状的铣铲,多是通过铲形的变化,使之具有不同的功能。所以,铲的夹土功能大约很早即为人发现。那么,李鸭子之前,更早时期有没有类似的工具?文献记载中与洛阳铲相类者有“铁锥”。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王世性《明史》有传,为万历时人,官至给事中。王所记这种铁锥虽能入土,且深探进入墓中,但只说盗墓者嗅其土气,不知是否能带土的铁铲。这种铁锥,也有可能是一种探条。所以,这则记载尚不能证明当时己经出现探铲。但另一则记载,则完全证实明代出现了探铲。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潘季训,著有《河防一览》之书,书中卷四《修守事宜》中说到筑堤之后的验堤之法曰:“验堤之法,以铁锥筒探之,或间一掘试。”这里提到的工具名为“铁锥筒”,并没有详记探铲的形状,但从其名称与作用上,可以对其分析。该工具质地为铁,其形即曰“锥筒”,必然为筒状,形状应当与今日所见洛阳铲相去无几。
    
    锥是起下扎作用,制成筒形,则是起套土作用。这条记载,说明中国的洛阳铲一类的探铲,早在明代已经出现,且应用于检验大堤夯筑质量了。据潘氏所记,当时筑土,要求每五寸夯一层。构筑河堤,一次少则数层,多则厚达数丈,许多人为了偷工减料,取巧作弊,往往表层运用好土,下层用劣土,表层实夯,深层虚夯,造成大堤表面符合质量,内存工程隐患。所以,必须深入检查,方知筑土是否合格。验收时,表层一般都合乎要求,重点检验者,应当是深层的夯土,故除用“铁锥筒”探查外,有时还要“掘试”。今一铲之深,不过古五寸,所以,很有可能,明代的“铁锥筒”已经能倒土,并可连续下探,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方能测验表层夯土之下及更深处的土质与硬度。这种不掘土破堤只钻孔取样的方法,无疑是一种工程检验方法的创造。这种工具,明代之后,依然沿用,至少还在河工中用于验堤。因为潘氏之后,清人又引用了其文:“验堤之法,用铁锥筒探之,或间一掘试。”潘氏在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即开始治河,对于各种水利器具有深入的了解。王士性主要活动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潘季训治河时,曾建言治河之策,他对于这些水工器具,应当也有认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