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洛阳铲的起源是什么?(2)


    明代以锥大规模探测地层
    《明史·河渠志》中有大规模钻探探查地层之记载:“万历三年,总河都御史傅希挚言:‘伽河之议,尝建而中止,谓有三难。而臣遣锥手、步弓、水平、画匠,于三难处核勘。起自上泉河口,开向东南,则起处低洼,下流趋高之难可避也。南经性义村东,则葛墟岭高坚之难可避也。从陡沟河经郭村西之平坦,则良城侯家湾之伏石可避也。至伽口上下,河渠深浅不一,湖塘联络相因,间有砂硒,无碍挑挖。大较上起泉河口,水所从入也,下至大河口,水所从出也。自西北至东南,长五百三十里,比之黄河近八十里,河渠、河塘十居八九,源头活水,脉络贯通,此天之所以资潜也。’”
    明代这次水利勘察工程,是一次对长达五百三十里渠线大规模的水文与地质考察。有测量地形高下的水平匠人,测量平面的步弓匠人,测量绘图的画匠,另外,还有“锥手”,“锥手”应当是钻探工匠。经过勘察,知沿线地下“间有砂疆,无碍挑挖。”也知良城侯家湾地下有“伏石”。地层中的砂层与疆石层,多不在地表,伏石更是覆盖于表层土之下,这些地下的资料,必为锥手所探结果。可见,明时已经有了专门从事钻探地层的锥手,钻探地层成为一种职业。同时,明南京工部还进行过另一次水利工程地质探测。“万历三年,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侍郎徐拭复议海运,言:‘难海运者以放洋之险,覆溺之患。今欲去此二患,惟自胶州以北,杨家圈以南,浚地百里,无高山长坂之隔,杨家圈北悉通海潮矣。综而计之,开创者什五,通浚者什三,量浚者什二。以锥探之,上下皆无石,可开无疑。’”这次勘察,为了解设计开挖运河处沿线地质,在二分之一地段用“锥”探测后,得知其下都无石头。我们知道,挑挖河渠,必有一定的深度,这种探锥,决不是浅入可用的。
    这两次大规模地质勘察,都在潘季训治河时期,也都处在黄河下游一带,对于当时各种水工工具,特别是探测工具,专业锥手们必然十分熟悉,那么,他们所用之锥,也可能有“铁锥筒”。
    明代的潘季训记载的许多水利技术与相应工具,都是历代相沿,并没有说明这种铁锥筒是当时发明的。这种做法,如同其后清人引用其文:“验堤之法,用铁锥筒探之,或间一掘试。”也不说其渊源。所以,铁锥筒的产生,或许更在明代的潘氏之前。
    
    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更早的线索
    更早的宋代检验筑土亦用“大锥”。《宋史·谢德权传》:“又命提总京城四排岸,领护汁河兼督荤运。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提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德权须以沙尽至土为垠,弃沙堤外,遣三班使者分地以主其役。又为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或引锥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多被谴免者。”这种检验夯土质量的“大锥”是不是筒状,能不能带土,从记载中难以断定,但以铁锥验土却是早有传承。
    用铁锥验土,还有比宋更早的记载。《北史·赫连屈丐传》说赫连勃勃“蒸土以筑城,铁锥刺入一寸,即杀作人而并筑之。”以锥刺地而探地下情况的历史或许能早到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史记·货殖列传》说:燕赵间“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剿,休则掘家作巧奸冶。”文末又曰:“其在间巷少年,攻剿椎埋,劫人作奸,掘家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鹜,其实皆为财用耳。”都提到有人掘冢,也说“椎”剿。《汉书》中记有“王温舒者,阳陵人也。少时椎埋为奸。”徐广解释“椎埋”曰:“椎杀人而埋之。或谓发冢。”所以,“椎埋”也可以理解为用椎探寻地下的埋藏物,也就是通过探测而盗墓。当然,此类探地铁锥也可能为探条,而非探铲。
    我们己经注意到,明代的地层探工叫做“锥手”。锥可以当名词用,“以锥探之”就是指这种探测器具名叫锥。锥也可以当动词用,就是下扎或刺击的动作。中国古代作为器具的锥大约有三种,一种是尖锥,即“锥处囊中,脱颖而出”之锥。一种是纯形的锥,如“厚筑其外,隐以金椎”之金椎。还有即是前面提到的主要用于探测的筒形之锥,或可名之为探锥。对于更早的宋代与大夏所用之锥,无法得知其形,但它们都是用来检验夯土,当是一种专门的工具,不能排除也是筒形锥的可能。
    中国古代类似的工具
    探铲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在洛阳铲产生之前,中国古代早己出现类似的工具,用以加工其它材料。此类工具,有加工木材的圆口凿、弧口凿或加工金属的圆形或弧形数子,以及加工皮革如皮影上圆孔的冲子等工具。此外,还有民间凿外圆内方纸钱所用的铁冲子,也具有此种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的木工工具,有平口凿与圆口凿,分别用以凿方孔或圆孔。江西吴城文化发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了圆口与弧口青铜凿。战国人宋玉《九辩》中说到:“圆凿而方纳兮”;古代也有“方纳圆凿”的成语,都是指圆孔中不能安装方形的柄。西安浦河发现的汉代木框架上也发现大量规范的圆形木销孔,这些孔只有圆口或弧口凿才能加工出来。古代金银器加工有一种鉴凿工艺,在金属上进行数凿刻花。如唐代金银器有许多小圆圈或弧形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运用的专门工具进行加工,用圆口或弧口小凿数出,运用圆鉴,可以一下就鉴出一个圆形的印痕。这些图案的存在,都证明当时已经有了圆口与弧口的小凿。
    圆口凿是一种圆环形刃口,而弧形凿则是圆弧形刃口,这两种凿口的结构,都与探铲形式相近,特别是深弧口凿,结构与探铲几乎一致,加上其后装的木柄,可以说就是探铲的小样。圆形或弧形冲凿,不但产生时代很早,而且长期在历史上沿用。从结构特点上说,这类工具,刺向土中,基本都可能带上土来。古人在不经意中用木工弧口凿扎入土中,很容易发现带土的功能,这些,都会给探铲的产生予以启发。
    古代弧口鉴凿的加工,可能多数都不是用钻孔法制造的,而是先制出铲形,再用铲形锤打弯曲出来的,这些,也会对探铲的制造产生影响。如果认识到这一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洛阳铲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一种已有工具的尺度变化和用途的扩展,它只是将前人己经发明的弧口凿类工具用于探墓,将凿木为孔变为刺土成孔而已。所以,古文献所说盗墓的“锥”,以及用来难验证筑土质量的“铁锥”也有可能是此类工具。
    结语
    至此,我们可以说,至少明代嘉靖年间,筒形的探铲已经产生,成为普通的检验筑土工具。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专职的探工,并可能用此种铁锥进行大规模的地层探测。同一时期,洛阳周围的盗墓者可能也会利用的这种筒形锥,进行盗墓活动。最后,至近代经李鸭子改进定形,流行四方,成为洛阳铲。
    将李鸭子定为洛阳铲的发明者,颇类于历史上的蒙恬造笔,蔡侯制纸。蒙恬之前,世早已有笔;蔡伦之先,亦已发现有纸,然而使笔的制造比前代更精,纸的制造行用比先世更广,则得力于二人对纸笔的改进之功。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有其一定的前期知识积累和社会基础。等到出现能工巧匠,大智慧者,这些人善于总结前人得失,善于借鉴引用,进而推陈出新,完善工艺,定型器具,终于成为发明创造,并得到推广运用。这位集大成者,也往往被奉为首创发明人。
    要而言之,洛阳李鸭子是探铲的改进者,并将探铲发展为盗墓的得力工具,遂使后人将此铲冠以洛阳铲之名。因此,要说探铲的产生,运用探铲进行地下探测,远在明代甚或明代之前己经出现,并流传于后,民间传说中李鸭子所见而受启发者即是。而定型于今日的标准铲形,得名为洛阳铲者,其发明人大概非李鸭子莫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