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杨枝晨在手:古人的奇特“牙刷”


    文/碧楼
    书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读书与旅行不同,旅行是出发,可以一步到位,直接抵达平芜尽处的春山;读书则更像是回归,游荡了很远,回头发现那些经典坐标一直陌生地站在那里,想要回身走近它,却又近乡情更怯。
    曲园老人俞樾的传记中介绍他“读书著作守常程”,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默念守、常、程三字,很觉受用。连日来,步伐在杜诗处久久停留,感受如同置身一处清旷又悠远的山水之间,仰观俯察,不忍离去,也忘记了相机拍照。我要将一部杜诗真真正正的读过。
    李白曾在饭颗山打趣杜甫,说你最近怎么瘦了这么多,大约是作诗用思太过劳苦了吧。杜诗刻意经营,却又刊落浮华,诗史的横向体系中更有文化史的纵向贯穿。杜甫显然是位博物学者,但他在某一方面深厚的功底,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往往只有一首诗,甚至一句诗。
    
    李白与杜甫
    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杜甫在安史之乱的鸣金伐鼓声中逃难到秦州,之后又前往成州,去探访自己长安时期的方外朋友赞公。杜甫见到赞公时,两人皆带憔悴之色。联想到自己的流离道路之中,杜甫发出了“我生苦飘荡,何时有终极”的叹息。在离开成州前往四川时,杜甫写诗赠别赞公,其中有一句颇为清新的描述: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这大约是杜甫在赞公处居停期间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景吧:赞公手持杨柳枝,在清气浮动的晨光中刷牙;经过秋雨的滋润,田里的豆子已见成熟的兆象。
    诗歌用语对词汇的选择严格到近乎苛刻,一些生活凡俗之境,往往被一层诗意茜纱笼罩,我们看到的是意象化的叙述,一如PS后的照片。素颜尚真,诗化则美。“杨枝晨在手”,便是杜甫对赞公这位老和尚用杨柳枝刷牙场景的诗化描写。
    
    古代纤维状刷牙柳枝
    “杨枝晨在手”是源自印度的传统,无论僧俗,都习以为常。《涅槃经》说:那些大比丘一众人,在清晨朝日刚出来的时候,从栖止的住处出来,口嚼杨枝,遇到东方的光明遍洒大地,便速速漱口洗手——新的一天开始了。那时的修行,在日用寻常间处处措意,并没有刻意与教条。对中国文化曾起到深远影响的《华严经》中对杨柳枝刷牙的好处更是悉心总结,概括为“嚼杨枝具十德”:
    一销宿食,二除痰病,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