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李祥霆:古琴今声(4)


    道与悟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影响甚大的误导,说“清微淡远”是古琴的最高境界,还说古琴不是艺术而是“道”,将古琴“神秘化”。李祥霆说,这些说法都不正确。所谓“琴道”,就是指弹琴的原则、法则、规律、规矩及训练方法的总和。
    
    “醉琴斋清谈四趣”
    “道可道,非常道。又简单,又奥妙。凡事皆有道,并不只是古琴才有,不应把它过于玄虚化、神化。”李祥霆认为,“清微淡远”只是古琴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艺术类型,绝不是最高境界。他认为,古琴的艺术本质和境界乃“涵天地之所有,秉古今之所怀”,真诚、善良、美好。人们用古琴来抒发对天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感情体会和精神寄托。
    
    “智道”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古琴只是弹给自己的,这也是一种误导。如果只是弹给自己,“这样的话,伯牙子期的故事不就没有意义了?”李祥霆表示,弹奏古琴要表现自己的心境、情怀,要与人产生共鸣。“它是一种自我修养,虽然任何乐器都能够达到提高自我修养的目的,但古琴在这方面更深厚、更宽阔、更有力。因为它积累了几千年来古人智慧的许多财富和音乐经典。还有人类对大自然的感受,从古至今对前人的精神和感悟,到今天还在继续传承,这就是我提出的‘琴道’:宣情理性、至善至真、美合天地、妙亘古今。”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多年一直致力于教学与传播。早在20世纪50年代,查阜西曾在全国做过一次普查,会弹古琴的人,不超过100人。而到了2009年前后,出现了井喷式的变化,李祥霆估计全国能琴者超过70万人,根据是,他的古琴教程就发行7万册。“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提高了,也正应了那句古话,‘国运昌,而琴运昌’,这是今天这个社会推进文化发展的方式和需要。”
    从稚气少年到古稀老人,李祥霆五十多年的演奏生涯中,古琴艺术变得更为细致、精致,也更有气势和分量了。他教授学生,不仅是演奏方法,而是要每一个音都要有思想内容,精神气度准确。同时,他也要求学生们勤学多思,扩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注意吸收各方面的营养,不仅各类音乐,还应有文学、美术、戏剧、舞蹈、戏曲以及军事、政治、哲学、宗教等等。
    除古琴外,各地民歌、京剧、昆曲、秦腔、豫剧都要涉及,因为这些都是艺术的维生素。“要把琴学好,必须变成音乐爱好者。如果连歌都不爱唱,怎么可能学好音乐呢?”李祥霆发现,现在的学生们普遍爱好很少。必须要培养他们的智慧和消化能力,因为文化艺术和社会知识、自然知识都是精神的维生素。
    李祥霆买过国际名牌手枪图册和步枪结构图册,喜航空母舰图册,曾订阅《航空知识》;他也看小说,看俄罗斯的经典名著,也看《三言二拍》《红楼梦》《儒林外史》;他喜欢鲁迅,也喜欢金庸、琼瑶,更觉得三岛由纪夫及一些日本推理小说读得过瘾。电视节目里的《百家讲坛》《海峡两岸》是每天必看的,他也喜欢黄晓阳的《二号首长》,觉得其中写错综复杂的人物充满了智慧的应对。但是,他更推崇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认为强度、深度、力度和广度比《红楼梦》更强。
    与一般人不同,李祥霆读这些好书,是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
    “我就觉得自己就在现场。想象力来自知识和经历。艺术要有形象,艺术产生的光彩变成了营养。”李祥霆说,无论看什么好书,听什么好音乐,他都如临其境,把别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认识。同样是读书,有人读死书,读成了“书呆子”,有的成了学者,就是因为他们把爱好变成了自己的营养。
    李祥霆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把各种有营养价值的菜放在一起做,烹调出的菜就有营养价值;如果把各类的菜仅仅摆在一个盘子里,又怎么能算作一个菜、怎么能汇合成一个味道呢?李祥霆的学习方法,是中国式“烹饪”,全面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我第一不是好强的人,第二不是要强的人。好强的人心里想着一定做到最好,要强的心里想着一定比别人好。我从来没想到要比别人强。但是我的爱好比他们强,知识基础和下的功夫比他们强。”这大概是李祥霆成功的秘诀之一。如今,他的专辑《李祥霆古琴艺术》(法国音乐台出版)、《幽居》(香港《龙音》唱片公司出版)、获“中国金唱片奖”的《盛世唐音》(中唱总公司出版)等深受听众青睐,他编写拍摄的艺术教育片、专题片被观众广为熟知,他厚厚的四卷本文集(《醉琴斋诗选》《古琴综议》《流水幽兰》《琴声十三象》)也由小众走向广阔的社会,成为人们了解古琴艺术的要典。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