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晚清秀才的真实生存状态


    “生本偷闲此处好修三寸舌,死惟恨晚再来不到四方城。”——这是一位晚清秀才的自挽联。
    其《无限相思苦赋》堪称奇文
    枞阳晚清秀才丁曼卿(1873—1947),世居项镇铺,做塾师多年,生活困顿,门徒甚广,著作颇丰,文辞精美,诗风华丽,意境甚高,可惜多佚。其《无限相思苦赋》,堪称奇文。
    
    晚清秀才的真实生存状态
    沉云黯黯,布满太虚。飃风飒飒,冷透茅庐(私塾堂)。树上流莺作哀鸣而求偶,闺中少妇顿遐想于征夫。而某也寒毡独坐,冷被新铺。日伴顽徒,不惜心烦口苦;夜栖凉榻,只愁室寂人孤。满腹忧思,向谁告诉?百般苦楚,徒自唏嘘。怀彼美人,未卜何时共枕;欲求术士,自来就我同居。两地关情,情何必有;一心痴想,想不如无(点“无”字)。若乃好合未忘,相思难铲,孤身月下最悲伤,只影灯前更凄惨。昔也相怜,今胡不想?卧衾中,思当初,亦辗转;常挽颈,亦枕肱;立几侧,亦徘徊。叹此际,不交杯,而换盏,杳无音讯,使我难堪。隔绝河山,实天所限(点“限”字)。忆昔日之相从也,双双銮凤,对对鸳鸯。嫩若樱桃,任蜜蜂之采蕊;娇如芍药,凭蝴蝶之偷香。金玉其相(点“相”字)。纵教飞燕复生,也钦标致;即使西施再世,不让丰姿。此竟人无不慕,岂独我有所思(点“思”字)?然而人慕由于面貌,我思出乎肺腑。若尔一旦相忘,只好终生同去。愁形眉上,看红杏也无颜;恨积胸中,嚼黄莲而不苦(点“苦”字)。到兹无可奈何之天,假寐只期魂一遇。魂遇当能乐一时,醒来依然分两处。恋思千里同心人,故作一篇相思赋(点“赋”字)。
    这篇赋描述的是丁缦青课馆初期切身感受,清晨便起床教授顽徒,一天下来常常口干舌燥。夜晚孤灯寂寞,还要受那份相思之苦。词美境趣,朗朗上口。
    丁曼卿的一生
    丁曼卿一生教小书,本来家境就不好,更兼酷好打牌,输多赢少,兵败“四方城”自是必然。虽是教书先生,但丁曼卿口才不佳,有东家开玩笑说他舌条割断有三层,意指他舌笨不灵活,虽经纶满腹,但口表不行,正应了一句谚语: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
    丁曼卿堂弟丁浩然健在,住金社乡秀山村丁庄组。老人曾读过几年私塾,会经文,爱吟诗,虽已届85岁高龄,但精气神俱佳。丁曼卿老屋在丁庄丁家享堂后面,丁曼卿和丁浩然同属白杨丁氏一族,两家过从甚密,丁浩然对这位堂兄耳熟能详。
    在丁浩然印象中,丁曼卿大脑好使,反应快,20多岁就考中秀才,始教经学,学生很多,教书时还戴副眼镜,非常时髦,有时教学生背《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援头晃脑,如歌唱一般。丁曼卿好临贴,写的中堂字体象树棍,每年帮丁浩然家写大门联,名堂多,还有什么吊屏、横批等。丁浩然记得他曾用锅灰为杨市学校(现金山小学)写过一副大门对联,内容是:造人只是造学,救国所以救家。
    据丁浩然介绍,丁曼卿不独赋佳,诗、文、联俱堪称上品。现存诗作还有《望九华》、《解馆》、《题壁画》等十余首。其中《日寇侵华有感》诗云:“春光犹是旧时天,转瞬河山大不然。红杏雨中飞弹雨,绿杨荫外起烽烟。春台岭上人先去,卧榻当中鬼昼眠。莫谓山居花鸟静,心惊风鹤怕啼鹃。”其经历之惨、其伤感之深当为后世警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