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吉礼是最核心的礼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59 《紫光阁》 项阳 参加讨论
孔子圣迹图之三十一杏坛礼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既往所了解的音乐是什么呢?是侧重于娱乐和审美。中国音乐文化是由礼乐和俗乐两条主导脉络构架而成,而平常我们在生活当中所常用到乐都是俗乐类型。我们今天讲礼乐类型。 乐本无所谓礼也无所谓俗。俗乐是因应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娱乐、宣泄情感、多种情感需要的音声表现,或是人们世俗化的情感表达。我们平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乐基本属于这个范畴。 礼以及礼中用乐的观念是逐渐形成的。礼乐是在国家规定性的礼制仪式中固化为用的乐,由礼俗上升为国家礼制,当传统国家礼制被民间所接衍的时候便又回到民间礼俗。礼乐代表国家在场,俗乐对应世俗人情,这是两条脉络。 周公姬旦制礼作乐成为国家制度,其后3000年不断延续了这种礼乐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有礼乐文明之谓。我们怎么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呢?《周礼》中礼制仪式众多,汉代以后慢慢的合并,《周礼·春官》把礼制都介绍的清楚了,汉代以后合并同类项,渐渐将多种礼仪合并为五类:吉、嘉、军、宾、凶,所谓五礼。并不是所有的礼都用乐,但凡用乐的场合必须是礼的仪式性行为,有仪式的用乐多为礼乐。 吉礼是最核心的礼 在中国的五礼中哪一种礼最核心呢?吉礼是最核心的礼。 吉礼是什么礼啊?吉礼就是祭礼,祭祀的礼。祭祀为祈福愿景,为保风调雨顺、活人平安。《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有两件大事,一个祭祀,一个战争。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祭祀,祭祀要有仪式,仪式中必须用乐,这种用乐就叫吉礼用乐。 周代国家最高祭祀仪式是怎样的承祀对象呢?是祭天神、地祇、山川、四望、先妣、先考。这后两个对象是祖先、人鬼。如果在座的同志们有老家是农村的,有的家里摆着一个神位,到了过节的时候还要祭天祭地祭祖先,当然,这人鬼不光是祖先,也包括孔子这些对社会上作出大贡献的人。 国家最高祭祀仪式中的用乐,周代叫六乐,与上述六种特定承祀对象相对应。中国早期的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现代我们把舞蹈分出去了。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现在还有没有啊?相当多。新疆的木卡姆就是歌舞乐三位一体,一会儿有歌,一会儿有歌跟乐的组合,舞跟乐的组合等等。 《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六经。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不似我们现在仅是一个enjoy的意义,历史上的乐跟现在意义上的乐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必须把这些概念搞清楚。后来《乐经》失传了,所以叫五经博士了。为什么《乐经》失传?因为乐转瞬即逝,活态仪式中的用乐,当这个仪式不存了,乐也就不存了。 周公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很多思想是从周公来的。周公有崇圣的情结,他崇拜的是圣人。他在当时社会上各部落、氏族、方国中存在的多种乐舞形态中选出五种,这就是黄帝尧舜禹汤,周的乐舞忝列其中。黄帝的乐舞《云门》祭天,尧的乐舞《咸池》祭地,舜的乐舞《大韶》祭山川,禹的乐舞《大夏》祭四望,汤的乐舞《大濩》祭先妣(女性祖先)。周的乐舞《大武》祭先考(男性祖先)。这就是天神、地祇、人鬼。最高祭祀仪式中的乐舞对应天地人,我们常说天地人的概念就是这个。 礼制仪式用乐从确立后一直影响了中国三千年。但汉魏以降成了“王者功成作乐”,在这种理念下,再也不用前代的雅乐了。改朝换代必建一套礼乐体系,雅乐为礼乐的核心,这个雅是雅正之雅。举例说,赵宋绝对不用李唐的雅乐,如果用就等于帮前人祭祖!所以雅乐总是轰然倒在改朝换代的门槛上,本朝另起炉灶,显示我这一朝一代国家威严。 除“国之大事”祭祀以外还有“国之小事”,所谓小事是小祭祀,等级之分。大事是祭天、祭地、祭人鬼,国之小事用乐也是祭祀,文献中只说用乐,却没有明确用的是什么乐。 再后来中国传统社会将祭祀分成了三大类:大祀、中祀、小祀。大祀在宫廷,宫廷中有没有中祀和小祀呢?有。大祀有没有在地方官府呢?没有。大祀只在宫廷,中祀和小祀是宫廷和地方官府上下相通的使用,这是国家制度的规定性。 中祀对应的是帝王、先师、先农、旗纛、朝日、夕月、太岁。 先师指的是孔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家来自全国各地,虽然文革中许多地方遭到极大破坏,但很多地方还是有文庙,文庙是县衙以上才能建,绝对不能乱建。国家颁布《文庙祭礼乐》发到各个县衙祭孔,县衙以上官府要有这么一群乐舞生时时春秋祭祀。祭先农,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啊,同志们有没有听到各地有迎神赛会的,迎神赛会是春祈秋报。有仪式用乐,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讲旗纛,纛字上边是一个毒,下边是繁体字的县,旗纛是祭军旗,这不是军礼,还是吉礼,因为属于祭。这个祭军旗很有意思,以明代为例,全国有近500个卫。宁夏是卫,宁夏卫,天津也是卫。除了卫还有千户所与百户所。这么多的卫所,再加上近两千个府州县,全国县以上的建制多达数千处,军队中祭军旗仪式要吹鼓手啊,那时候放不了录音带,也没有MP4,必须得用一群活人在做这个事情。据我们考察,除西藏以外,全国各地传统音乐都有一批通用的曲牌,当时必须有一群乐人在全国各地活态承载着用乐。同样一个曲子,在道观里叫道教音乐,寺庙当中叫佛教音乐,用在民间叫民间,实际上许多都是国家礼乐的当下积淀与遗存。 再看小祀。在座的各位有没有看到哪里有三皇庙、药王庙、火神庙、城隍庙?我告诉大家,在古代凡是县以上的建制,都要有城隍庙。县太爷管地上,城隍爷管地下。许多地方还有东岳庙、启圣公(尊孔子的父亲为启圣公)庙、关帝庙、真武庙等等。当年没有汽车,马是最快的交通工具,所以有马神庙。这些是国家祭祀在其后转化为民间礼俗。既然是国家祭祀,国家必须养这么一个群体承载祭祀仪式,仪式中必须用乐,不是随意性的用乐,这些乐都是国家礼乐。 现在常有人把窑神称之为民间祭祀,这还是国家祭祀,《大清通礼》中窑神就是国家祭祀。当国家制度不存,但这种理念存,民间传承,民间接衍。 我考察过河北霸州胜方祭火神。这个祭火神是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三,这是全国统一的。那天正在考察现场,接到了甘肃我一个朋友的电话:“项老师,我们正在去祭火神的路上”。甘肃跟这边也是一样的,这是全国当时规定的日子。绝非是一时一地。当地人解释:我们是白洋淀的东淀,怕走水,走水是失火,所以说我们要祭火神。这是当下人的解释,我们还是要把握历史大传统。 我们在北京房山佛子庄乡北窖村看到了一本首抄于1627年(明代天启丁卯)的谱子(代代相传,每次手抄都有标记,最后抄于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这上面有80多首。拿到谱子我问:你们还能奏吗?他们回答说还能奏30多首。我问怎么传的?他们说就是师傅口口相传,绝对不能改。为什么呢?因为是为神奏乐。他们那个地方挖煤窑,一定要祭窑神,这祭祀仪式与奏乐不敢乱增减。都说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音乐更是如此,你唱的跟我唱的都不一样。但这种祭祀、为神奏乐却能够相对不变地以久远的形态活在当下,靠什么?靠历史上的国家礼制,当下民间礼俗,很久远的音乐形态也能活到当下,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南音”是高级的精神享受
- 下一篇:冯其庸:古梅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