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吉礼是最核心的礼(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4:11:26 《紫光阁》 项阳 参加讨论
礼乐和俗乐相加才是中国音乐文化传统的整体构成(资料图 图源网络) 礼乐和俗乐相加才是中国音乐文化传统的整体构成 我把礼器分为两种,一是有声礼器,一是无声礼器。 礼制中天子九鼎八簋,鼎与簋是礼器、重器、祭器,这都是无声的,依制摆在那儿就代表了一种威仪。 有声礼器就是礼乐器,有声是跟其他礼器最大的不同。编钟、编磬、鼓等,这是早期的类型。曾侯乙墓出土的钟磬,因为要挂起来,所以就叫乐悬。“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这是国家规定性。什么叫宫悬,如果王用乐,悬挂的钟磬可以摆在东西南北四面,这叫宫悬。诸侯轩悬,只能三面摆乐悬。卿大夫判悬,这个字在这里读BAN,就是宫悬的一半,两面摆乐悬。士特悬,士是有身份的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老百姓一般是不能用的,士就是文化人、下层官员,用乐的时候乐悬只能一面,绝对不能摆多了,摆多叫僭越。孔老夫子就要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了。这是礼器,但是不是只用这个金石之乐呢?不是,中国雅乐乐队“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 举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乐曲为例。比如说《茉莉花》(不是说这个曲子为雅乐,只是以熟悉的为例)这个曲子,只用钟磬敲出骨干音。旋律交给谁了?交给了丝竹,在那儿飘着。旋律是丝竹的,骨干音由金石奏出。汉至唐宫廷雅乐,国乐依然是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大唐开元礼》规定,吉礼大祀只用雅乐。宫廷中嘉、军、宾礼雅乐与鼓吹乐共用,但凶礼不能用雅乐,只用鼓吹乐。在道路、仪仗、警严威仪中用鼓吹乐,为什么各地方官府都有吹鼓手,他们在地方官府中承载多种仪式为用的国家礼乐。 从宋代到清代,宫廷最高礼仪用乐以及各地方官府的《文庙祭礼乐》为雅乐,其他用鼓吹乐,鼓吹乐最具普适性。全国有多少个地方官府,都必须用这种国家礼乐。 各地方官府乐人总和远远大于宫廷,宫廷不再,不等于国家礼乐完全消解,因为各地方官府都有专业乐人承载着国家礼乐继而转化到民间礼俗为用了。 现在每个县都有成百上千以民间礼俗为业的乐人,传统礼乐文化由他们承载。我有一个研究生,对一个鼓吹乐班子连续两个月跟踪,这个班子在两个月内上了39场事,他们得吃饭,一场事两三千。其中吉礼有25场,主要是过三周年(家中长者去世三年后举行仪式祭奠)、庙会,凶礼6场,8场是嘉礼。大家看看当下民间什么为重?还是吉礼为重。吉礼是中国礼制的核心,祭的本意是祈福,祈福为保活人安,这是愿景。如果把这些东西抽取掉了,就失去了庙会的主要意义。像北京城里当下的庙会,原有三大功能——祭祀、娱乐、物资交流,只剩后两个功能了。 现在民间很多用乐方式,其实是“很不民间”的方式。是历史上国家的礼制仪式用乐方式积淀在民间而已。 2008年我去采访陕西户县乐户后人崔永义,他80岁。他说:祖上在明代是大官,因为犯了法了,就给贬到这来了。县太爷给我们判案的时候,还得朝我们祖宗的灵牌叩首。老人讲因为清代雍正年间禁乐籍,他们被官府安排到这个镇上,将他们所承载的官方礼制和仪式用乐用于民间多种礼俗,这就是将国家礼乐带到了“民间”。老人拿他们“祭黄陵”的曲子吹给我们听,太棒了。 中国的佛教、道教和民间礼制仪式用音也是相通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国家礼乐的民间存在呢?是由于现在还有这种文化认同,这种国家礼制仪式接衍成为民间礼俗。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如何看待民间这些传统礼制用乐,事关中国礼乐文明如何延续,中国音乐文化史如何写。实际上,传统礼乐和俗乐两条主脉相加才是中国音乐文化传统的整体构成,我们应该对具有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礼乐文化刻意关注,因为这种传承三千载、体系化的礼乐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礼乐文明的具体显现。 (本文根据作者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后勤培训中心举办的“机关事务大讲堂”上的演讲稿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南音”是高级的精神享受
- 下一篇:冯其庸:古梅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