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为何不信感情偏信“邪”


    
    婚姻之礼(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国人喜欢用谐音来表示吉祥、爱慕之意,由来已久,传统的谐音,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显得厚重、有文化的意味,如“三羊(阳)开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莲(怜)子”、“荷盒(和合)”等,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现在的谐音,仅仅是数字的音译,清汤寡水,是网络虚拟世界的用词,是商家炒作的对象,是小青年滥情的借口,真的是有点“邪”道了。
    古人认为,夫妻之道是人文化成的基础之一。《诗经》第一篇是《关雎》,就是赞美夫妇和谐;《周易》下经的第一、二卦是《咸》、《恒》就是说夫妻相处之道,既要有男女之间相互感应之感情,又要有长期相守之坚贞。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自然能够白发齐眉,幸福终生的。至今,许多农村里,尚且认为领了结婚证还不能算正式的结婚,必须经过传统的婚礼仪式,得到祖先的承认,才是真正的缔结家庭。
    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根据圣人道理而制定,人民百姓依此进行,显示了对夫妻的祝福,对女性的尊重,这种礼仪也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据《礼记》记载,婚礼分为六个过程:纳采,男女家长即互相了解各自儿女之情况;问名,女方接受提亲后,双方互相交换年庚八字;纳吉,向神明或祖宗请示双方年庚八字是否和合;纳征,男家向女家送彩礼;请期,男家择定结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亲迎,新郎在吉日会同媒人、亲友前往女家迎亲。此后,还要祭祀祖宗,希望祖宗接受新人、赐福新人。我相信,在祭祖的那一刻,新人们定会有一种感动油然升起,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在血脉流动中的一部分,是祖宗精神的延续,继承祖辈的光荣与责任,自己将谨守前人的荣耀,发扬光大。
    长辈们还会为新人安床,铺上龙凤被,被上撒上各式的喜果,如花生、桂圆、红枣、莲子等,喻意新人早生贵子。而广东乡下,还要点起两盏油灯,放在房中燃烧三天三夜,据专家考证,这还是上古风俗的遗留呢,《礼记》说: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思相离也。父母想念远嫁的女儿,盼其回来,而又不愿其回来,其中蕴涵深厚的亲子之情。
    婚礼的气氛是严肃而隆重的,女方送出养育已久的女儿,男方家庭迎来了新妇,又产生了一家新的家庭。自然应该受到祖宗、族人、亲友们的祝福,也应当承担起赡养老人,照顾家庭的责任。这样,如果没有坚实深厚的感情,夫妻是很容易产生冲突、摩擦的。
    今天,年轻人要的是自由、是激情,而法律也为此提供保障,薄薄的两本结婚证书,随时可以得到,免却了繁琐的传统程序。但是一些美好的传统也因此渐渐丧失,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少见了,而家庭伦理悲剧、闹剧时见报端,我想,这与婚姻过程的轻薄草率有很大关系。
    或者,我们可以参考古礼,顺应新时代的要求,重新制定婚姻之礼,使其既简朴又庄严,使年轻人感受到婚姻家庭的神圣,移风易俗,岂不美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