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论语》中的君子准则 你中了几条?(2)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第一个裁缝挂出一块大牌子,上写: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第三个裁缝的牌子写的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也就是说,他把视线收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
    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
    标准二:做一个胸怀天下,奋发有为的人。
    
    胸怀天下,奋发有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学生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的影响。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吗?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君子崇尚实干,那么,一个真君子应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在孔子看来,君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君子从来不是固定在某个职业中,他说:“君子不器。”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
    第一种人的态度我称为悲观主义的态度。
    他可以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的是当下的辛苦,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
    第二种人的态度我称为职业主义的态度。
    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个职务和职称,所以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是他没有更高的追求。
    第三种人的态度我称为理想主义的态度。
    
    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也就是说,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他知道,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此时,他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而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关系到我们最终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
    而同时,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梦想的笼罩,也成就了这样一个超出平凡的个体。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节选整理自|“论语”(微信ID: lunyua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