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朱熹 元明清三朝高考教科书和标准答案的作者 他为什么这么牛?


    文/殷慧
    朱熹(1130-1200)是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大人物”,其学术思想体现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特点。朱熹一方面为新儒学建立了一个完整、严密、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表现出“极高明”之处;另一方面,他的思想与生活均致力于回归孔孟所言的仁与礼,表现出礼理双彰的特点,这又是其“道中庸”之处。
    
    朱子对镜自画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1 礼仪化的人生
    南宋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朱熹出生在福建中部的尤溪县。大概四五岁时,其父朱松指天空,说“天也”。朱熹问:“天之上为何物?”老师授《孝经》时,八岁的朱熹便题字在上:“不若是,非人也。”他曾经和小朋友嬉戏于沙上,用手指画沙,据说画的均为八卦。这些事迹表明,朱熹年少颖悟异于常人,其思想旨趣已初见端倪。
    朱熹的一生,亲自投身政治的时间较少,自二十二岁派为同安主簿算起,五十年间历事四朝,综计不足七年半。其余的日子,朱熹主要享受的是“静思的人生”,致力于教学、著述,过的是安贫乐道的学者生活。朱熹著述甚丰,《四书章句集注》最负盛名,五经类有《诗集传》《周易本义》《仪礼经传通解》等,其文集就有一百二十余卷。《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也充分反映了朱熹的学术思想。在长年的教学活动中,朱熹周围聚集了大量门徒,蔚为大观,有将近五百人之多,为汉代以来所未有。
    
    《四书章句集注》(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朱熹一生以礼修身齐家,堪称儒家典范。朱熹少年时多艰辛坎坷。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跟着母亲和妹妹迁居福建北部的崇安县五夫里。朱熹非常注重日常生活的礼仪。十八岁时,考订家中的祭祀礼仪;任同安主簿时,曾整顿释奠礼,并申严婚娶礼仪。朱熹与朋友们常常讨论丧祭礼仪,淳熙四年(1177)陆九渊兄弟居丧,还以书问朱熹祔礼事宜,可见朱熹已是当时的礼学权威。
    朱熹四十岁时,母亲去世,翌年葬母,筑精舍日居墓侧,朔望归奠几筵,参酌古今礼仪,撰成丧葬祭礼。在南康任内,朱熹申请礼部颁降礼书,并乞增修礼书。戊申年(1188)封事,力辩宦官主管丧事之非。漳州任内(1190),采古丧葬婚娶之仪,揭而示之。绍熙二年(1191),以淳熙六年己亥(1179)所颁礼书不备,申请补充施行。绍熙五年(1194)在朝,奏论孝宗山陵,申请讨论嫡孙承重之服,又争论庙祧。庆元二年(1196),汲汲于《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逝世前一日,还在致书门人托修礼书。朱熹致力于整顿礼仪、修订礼书,一生都在“礼”中。所撰的《朱子家礼》最负盛名,对中国以及东亚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门人黄榦这样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朱熹:“其闲居也,未明而起,深衣幅巾方履,拜于家庙以及先圣。退坐书室,几案必正。书籍器具必整。其饮食也,羹食行列有定位,匕箸举措有定所。……其祭祀也,事无纤巨,必诚必敬。小不如仪,则终日不乐。已祭无违礼,则油然而喜。死丧之戚,哀戚备至。饮食衰絰,各称其情。”朱熹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修身以礼,由此可见一斑。
    朱熹主动追求礼仪化的人生,因其特重礼教,所以长久以来,就社会生活层面而言,人们认为朱子学就是礼学。朱熹最核心的思想“理”既根源于对礼的诠释,又超越以往儒家以仁释礼的框架,全面而系统地建构了理学思想。
    
    朱熹主动追求礼仪化的人生 因其特重礼教(资料图 图源网络)
    2 以理为核心的思想
    理为朱熹哲学的中心思想。朱熹沿用二程“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认为理就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与日常生活中的“所以然之极”和“所当然之则”。朱熹所言的理,既是万事万物成为其自己的本质和规律,也是人伦日用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朱熹常常强调自己所言的理并非空虚之物,而是“实理”“常理”。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其理学体系集中深入拓展了以下三个命题。
    一是“天即理”。
    以理训天,虽源自二程,但朱熹的剖析更为精密。在朱熹看来,天之所以神圣不可轻违,就在于其承载着义理。朱熹不再认同《诗》《书》中的帝为人格神,而是认为“帝是以理为主”。在朱熹这儿,理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二是“性即理也”。
    朱熹在综合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等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性”即天所赋、人所受之理,至善至纯,进一步将“天地之性”视为“本然之性”,并强调人只有不断地矫正偏处,才能臻于至善之境。
    
    紫阳楼前的朱子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是“礼即理也”。
    朱熹晚年提出“礼,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这一定义,一方面仍将人间的社会秩序都统摄在天理之下,均是天理的显现;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中本有的礼和礼制秩序,就是天理的反映,是人事、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朱熹的这一诠释,纠正了二程后学一味重理轻礼的思想倾向,对礼理关系的发展进行了调整。
    朱熹对以上三个命题的补充、完善,基本上能够概括其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朱熹认为理必须要与气相辅而行,理在气中,气亦在理中。理气本身,二者不离,并无先后之分,理为万物之本,气为万物之具。而从本原上讨论,则理在先,即天地未判之前,已先有理;从时间上而言,则无先后。
    理气之同异又是如何反映在人身上的呢?朱熹认为,之所以有智愚清浊精粗纯驳昏明厚薄之异,原因就在于气之殊异。因此就修养论而言,朱熹主张涵养用敬、变化气质。朱熹强调彰明天理,克制人欲,他认为天理就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人欲就是不正当之欲,非自然之欲,乃自私之欲,朱熹并不主张绝欲或无欲,因此他以天理为核心的思想,最终落实为居敬穷理、变化气质,复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工夫。
    总之,朱子所言的理,既是天地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又是人间社会秩序、制度的准则,还是人至善的根源。朱子为天理建构了精致细密的理论体系和修养工夫,是其思想能够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