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影响中国历史的20个著名宰相


    文/佚名
    1.伊尹扶汤
    
    伊尹(资料图 图源网络)
    伊尹,原名挚,官号阿衡、保衡,商初汤王的重要辅臣。《吕氏春秋》说有姺氏女于伊水边得婴儿于空桑,故以伊为其姓。相传伊尹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为陪嫁之臣,随同到商。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此为引,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伐夏救民”的主张,得到汤的赏识和重用,任其为相。
    伊尹辅佐汤攻灭夏桀,建立商朝,并为商朝理政安民六十余载。商汤死后,历佐外丙、仲壬相继为王。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伊尹掌握着统治权。仲壬死后,立太甲为王,太甲昏庸暴虐,不遵守汤的法度而乱德败行,被他放逐到桐。伊尹自行代理国政。三年后,太甲悔过自责,又被接回复位。伊尹死于沃丁时,商代后王对伊尹举行隆重的祭祀,《诗.商颂.长发》也高度赞扬他。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贤相。
    2.周公辅政
    
    周公(资料图 图源网络)
    周公,姓姬名旦,又名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先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亦是儒学奠基人,被尊为“元圣”,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母弟,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二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便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命东征,三年乃平定叛乱,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并实施封邦建国之策,将周室宗亲和功臣,分封为各部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他还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成王长大后,周公便还政退位,专心“制礼作乐”。周公死后,成王将他葬在毕邑文王墓旁,以示对他的无比尊重。
    3.齐相管仲
    
    管仲(资料图 图源网络)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是春秋前期齐国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分钱时管仲常常多取,鲍叔牙并不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孙无知篡位。前685年春天,齐国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
    鲁国支持小白之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交战,管仲一箭射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骗过了管仲。后来齐国战胜鲁国,鲍叔牙要求鲁庄公处死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后世尊管仲为“春秋第一相”。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他与鲍叔牙的友谊、辅助桓公成就春秋霸业都成为千古佳话。管仲重视商业,在淄博设立七处市场,为了吸引外来商人,还设立了七百处“女闾”,也就是妓院。所以管仲也可以称为是中国官营妓院的始作俑者。清代褚人获《坚瓠续集》卷一记:“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教坊花粉钱之始也。”
    4.晏婴相齐
    
    晏婴(资料图 图源网络)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他生活十分俭朴,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仅如孔子所说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晏婴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四十余年,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孔子称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他比作齐相管仲。《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晏婴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
     (责任编辑:admin)